一九六○年代的美國是一個追尋自由精神的時代,是一個反文化、社會革命、激進與叛逆的時代,是黑人爭取民權以及女性主義抬頭的時代,在音樂上是披頭四、巴比‧狄倫、貓王的時代,在藝術界則是抽象表現主義理念盛行的時代。在這股反制式與文化俗成的風潮中,回歸手工製作與重視個人化的表現與實驗之風氣,以及異國文化的吸引與影響 – 如:印度的針繡與綁染、日本的伊卡染織、印地安原住民的編籃等等,都鼓勵著當時代的織品創作者不斷地去實驗與探索,也如此地轉變了織品創作的思維與形式,捕捉住了那個時代文化勃發與衝撞的精髓元素。
從六○年代爾後,在織品藝術蛻變發展為「纖維藝術」的過程中,美國北加州舊金山灣區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地區。因此,為了檢視與紀錄加州藝術家在纖維藝術發展上的影響力能,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San Jose Museum of Quilts & Textiles)特地在11月15日至2月5日,推出了展覽「無形的傳承」(Invisible Lineage),精心挑選了四位在北加州地區的纖維藝術創作先驅:Mary Balzer Buskirk, Mary Walker Phillips, Lydia Van Gelder以及Katherine Westphal,藉由她們的編織、針織、結飾、布面設計、拼布與伊卡(ikat)染創作表現,來驗證她們對織品創發的集體經驗與所留下來的遺緒。本展同時展出四位中生代傑出創作者:Patricia Abrahamian, Karen Hampton, Pam Moore與Janice Sullivan,以檢視她們的創作與其前輩們之間微妙不可見的關係,或者是有著具體而微的聯繫。
Lydia是一位具有25年教學經驗的染織創作者,由於對伊卡染織的鍾愛,進而探究世界各國文化中的伊卡染織品,並且出版了一本伊卡染織文化、技法與設計的專書”Ikat: Techniques for Designing and Weaving Warp, Weft, Double, and Compound Ikat”。她在創作上總是大膽地去表現主題,例如創作於1980年的〈圓弧形的交會〉,以經線伊卡染織出的虛實交會的圓弧形,讓簡單的平面幾何構圖畫面呈現出恍惚中的背景深度,以及三度空間般的動感意象,簡潔卻又充滿了繁複的心緒。她精湛而專注的技法、旺盛的創作力與好奇心,影響了許多的後輩學子。居住在加州聖塔羅莎的Lydia,2011年10月剛過100歲生日。

Mary Balzer Buskirk原來主修繪畫,而後在葛倫布魯克藝術學院以編織獲得碩士學位。早自六○年代, Buskirk 的織品便受到矚目,並且獲邀參加許多重要的國內外大展。四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她也為企業與私人製作委託的作品,此外,也活躍於社區的藝術機構,致力於藝術的推廣。 Buskirk 深深了解編織的觸感本質,在掌控織布機創作中,總是不斷地致力突破織布機本身的局限,包括運用:雙層織、立體編織、開放式編織等等,也會加入彩繪元素在作品中。她的織品是沈靜而且個人化,是抽象的而且是想像的風景。作品「那是幻象」在密實與鬆散的半開放結構交會中,展現出一幅沈穩的抽象景觀。1956年的作品「無題」則在簡單的幾何圖型中,形構出空間的深度與建築般的層次與穿透感。
Mary Walker Phillips早年在葛倫布魯克藝術學院研習時,事師著名織品藝術家Loja Saarinen與Marianne Strengelln等,繼而在歐洲與美國從事織品設計。再度回到葛倫布魯克藝術學院攻讀碩士時,她認識了著名織品設計家與收藏家Jack Lenor Larson,受到Larson的鼓勵放棄織布機,改用棒針創作了許多自由而且充滿實驗性的織品。這些作品運用棒針的複雜圖案與結構,織作出的蕾絲般、交錯的網面與不對稱的格子型制,展現出具有豐富肌里與隨興趣味的巨幅線性構成作品,如同空間中的建築素描。Phillips在1967年出版了針織的書“Step by Step Knitting,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Craft of Knitting”,1970年出版了結繩創作的書“Step-by-Step Macramé”,在當時工藝創作的風潮中獲得廣大的迴響,因為她將平凡的繩結與針織推向了精緻藝術的創作領域。
中生代的 Patricia Abrahamian 與 Mary Walker Phillips有著深長的亦師生亦朋友的關係, Pam Moore也曾跟從 Phillips 學習。她們兩位都與其前輩一樣,具有著精湛的針織創作技巧、積極探索個人語彙的創發性,以及對素材的敏銳感性。Abrahamian 專著於自然圖像的表達,純白的構圖、均勻對稱平衡與細緻的手工技法,讓她的作品空靈潔淨,如同各式的雪中花被極端地放大,卻輕巧如夢幻般讓人感動。作品〈老鷹的羽毛〉與〈燈籠海棠花〉在細薄的紗線佈局下,呈現迷濛光影、虛幻的深淺厚度以及素描般的剪影。 Moore的針織作品則是有機抽象、隨興而富有色彩,如同早春的陽光撒落所展現的朝氣,具有如同花草萌發盛開時的生命力。她們都在針織的領域裡開展出了個人獨特的風格語彙。
Karen Hampton與Janice Sullivan則專研著在織布機上的圖像表達,運用的技法涵蓋了:經線彩繪、綁染、木刻版印、數位印刷、針繡、雙層織等等。 Sullivan 致力於多數綜片的織布機創作,加上彩繪與經線染等,開創出數層織片疊集的作品,題材多以自然為主,具有 Mary Balzer Buskirk 編織的精髓而其神韻更顯當代。一系列「大地圖騰」作品如:〈大地的盡頭〉,捕捉住富麗的自然景象;〈黃金海岸〉則在層次的圖紋中,在平整與不規則波浪般垂掛的織片造型的比擬對話中,展現補捉住陽光下燦爛的海岸景觀之印象。
Karen Hampton於2000年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取得MFA學位前認識了Katherine Westphal,對Katherine使用印染與轉印形式的開放性和遊戲性印象深刻,也啟發了她在創作上的不規則圖像佈局與疊置的運用。Hampton傾心口述歷史與敘述性表達,她本質上就是一位說故事的創作者,總是以觀念性手法來陳述出社會上”他者”的故事。Hampton也意圖在她的織品上鋪陳出非裔美國人的希望與夢想,希望藉由自己為祖先們發聲,為他們留下那被遺忘了的故事,讓這些故事成為歷史的記憶。非裔美國婦女的掙扎與奮鬥尤其是她要傳達的訊息,而紗線即如同她的信差。因此 Hampton 的織品充滿了幽深的情感,在經緯線的交織建構中讓不為人知的歷史重獲生命力。例如:〈憂鬱的時刻〉與〈佛洛拉的女兒〉。
本展許多作品都曾經出現在記錄纖維藝術發展的主要書籍裡,今日首度在博物館展覽中被詳加探視,誠屬難得,也印證著北加州地區織品藝術之豐富承傳與歷史脈絡。(Photo courtesy of San Jose Museum of Quilts & Text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