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自然的另類神采

目前帕洛阿圖藝術中心除了Patrick Dougherty的戶外裝置藝術展之外,藝術中心內則推出「自然的纏捲」,展出著傳統與當代運用植物素材或纏捲手法與理念創作的作品,涵蓋多件不知名的傳統編籃器物,以及數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如:璐絲‧阿莎瓦(Ruth Asawa)、提姆斯‧貝利(Timothy Berry)、多明尼克‧迪‧梅爾(Dominic Di Mare)、桃樂絲‧姬兒‧巴尼絲(Dorothy Gill Barnes)、吉歐姬‧蕾琪(Gyongy Laky)與關町凱‧(Kay Sekimachi)等。 

吉歐姬‧蕾琪的作品〈那個字〉(That Word,1989)以撿拾來的葡萄藤枝幹為主要素材,再使用電話線來纏繞固定,構築出巨幅而立體的ART(藝術)這個字。對植物枝幹之運用,象徵著她幼年時期在祖國匈牙利的葡萄園裡遊戲的經驗,以及對材料的銘心記憶。創作時她總是運用工業材料如:鐵絲或電話線等,來固定與結合木質材料,然後在編籃器物的造型上展現不凡的意境。也因此讓自然與科技、傳統與當代、工藝與藝術產生對話。這件作品站立在藝術中心主要展覽室的入口處,乃這次展覽的絕佳引介,也藉此挑戰著長久以來人們對”藝術”的陳腐界定。因為傳統上,工藝媒材創作的藝術屬性,往往遭受到莫名的質疑。蕾琪的作品即在此地大聲地宣告著,纖維媒材的創作也是藝術理念的伸張與表達。

日裔美籍藝術家璐絲‧阿莎瓦的作品以使用鐵絲、銅絲為材料以及網狀鉤針織法,創作出有機造型且具有層次的立體雕塑著名。阿莎瓦曾在黑山藝術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隨著名的包浩斯藝術家約瑟夫‧艾爾伯斯(Josef Albers)研習,也因此在創作時總是充分地去了解媒材的特性,並且在保有其特性中,開發可能而且原創的表現手法。在此使用單線操作的鉤針織法,讓她能夠靈活地運用線條在三度空間中遊走,建構出半透明的雕塑品。她的作品極具女性特質,優雅柔和的圓弧造型如同大小沙漏疊置結合展延而成,象徵著孕育生命的子宮、鳥巢、卵或果實,是有機的、繁衍的,沈靜中潛藏著生息與動勢。阿莎瓦另一系列作品用鐵絲綑紮的比較平面性的雕塑,乃從中心向外生長繁衍,如同花的綻放、植物的萌發或枝葉伸張的莖脈。她的雕塑是單純造型的重複建構,是透明的、層疊的、相互串連著,恍如影子,在無形的空氣與光的微妙流動中,呢喃低語,也如同生命與文化重建的回音。

關町凱對雙層以至多層次編織的探索,精湛地表現在一九六○年代中期創作的一系列,以透明尼龍線在十二個綜片的織機上所織作出的多層次織物結構上。例如:一九六七年的〈Nagare I〉,優雅、透光、寧靜、合諧、清新、柔和,如瀑布般流暢而出的立體結構,內外空間相互穿透與引動,半透明如同在深海中舞動的水母,凝止於時間之中。馬力歐‧希爾德布朗迪(Marion Hildebrandt)的作品則是數根枝條簡單地交會,如被凝止的波紋,這件作品是他與漁夫的父親之間的私密聯繫與記憶的映照。桃樂絲‧姬兒‧巴尼絲的作品雖然如同編籃器皿的型制,卻總是在突破既定的格局,這件如同籃器的作品內部空間放置了一塊大石頭,上方開口被封閉起來,它似乎是被植物環抱著的大地的微縮影。巴尼絲的編籃雕塑從來都不是實用的器皿,傳達的是她對大自然與素材的尊重,蘊含著的是她在藝術和人文思維上的感性探究。(本文刊載在三月份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