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Sedona, Red Rock County - I

位於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Phoenix)北邊,約兩小時車程的小城Sedona,四週環繞著美麗的紅色砂岩地層所構成的各種巨大岩層造型。不論在城市的任何角落,任何方向,舉目望去都可以看到這些獨特的岩層,那桔色到紅色層次疊置的山岩色澤與構成,真讓人驚嘆與神往。

Sedona這片獨特的景觀形塑於地球的二疊紀時期(距今約三億年前)。想像一下,此地在遠古時代是一片熱帶海洋,砂岩層在時間的洪流中堆積、沖刷、崩解、疊聚。在億萬年裏,因為地層的變動,在風和水的侵蝕磨塑中,留下了今日瑰麗的姿采。有個說詞:「上帝創造了大峽谷,但是上帝住在Sedona。」因此Sedona除了有無數的trails讓遊客們親炙紅石奇岩的歷史魅力外,它無形的磁場與氣流,也是禪修人士所嚮往體驗的場域。

24日早上走出飯店到旁邊的Safeway吃早餐,舉目就看到Thunder Mountain龐然的巨姿,幾乎就貼在屋宇後方,似乎走路就可以到。吃過早餐後,我們還是開車去找Trail的入口處。貼近著山岩走,觀賞孤挺的Chimney Rock, 渾厚的Thunder Mountain和接續著的Coffee Pot Rock,覺得岩層的疊次真是美妙,大自然的雕鑿功力是無與倫比的。雖然走在trail上,其實也弄不清楚真正的路徑在那裏(因為很原始),也就憑感覺順著方向走吧。此地的氣候很舒爽,白天溫度約華氏60幾度,陽光照著人很溫暖,但是空氣仍然冷冷的,真是登山走路的好天氣。

下午一點左右我們前往靠近downtown的藝術村Tlaquepaque的Oak Creek Brewery & Grill午餐,因為Albert想品嘗此地特有的啤酒。於是我們點了一份七種小杯的啤酒來體驗,在登山健行後喝起來更覺得全身暢快。Tlaquepaque以墨西哥式建築風格為本,藝術村內有許多畫廊、藝品店、服飾店、餐廳等,是極具風味的休閒區,也是來到Sedona必訪之地。

下午當然應該再探訪另一座紅石山岩,我們便前往南邊的Cathedral Rock。這座山岩比較不好爬,但是我們也上到蠻高處,居高臨下地縱覽此地美景。聽說在Sedona機場的高處是欣賞日落紅暈滿佈紅石山岩的最佳地點,於是我們趕在5點15分日落前到機場的觀景區,真的聚集了好多遊客。此時紅霞金芒穿織在藍天白雲裏,映照著四周無數的紅石山岩,更顯壯麗瑰美。這座小城的確是得天獨厚,靈氣別具,誠然獲得上帝特別地眷顧。

今天是耶誕夜,晚上我們就在飯店附屬的餐廳"RED"用餐,餐廳裏座無虛席,現場有鋼琴與薩克斯風演唱,餐點也很精緻。最大好處還有用完餐就可以走回房間,不必再開車。晚上外面大約華氏四十幾度,仍然很冷的。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亞利桑那州之旅

聽說亞利桑那州的Sedona是一個美麗的小城,四週環繞著紅石公園是hiking的好地方。於是便計畫著耶誕節假期前往旅遊。12月21日上完中文學校的課後,我們在中午左右便開車前往Irvine的Diana家停留一晚。Diana建議我們到Sedona之前可以先到Williams過夜,隔天搭火車到Grand Canyon的南邊,欣賞大峽谷震撼人的龐然景觀。於是22日由Irvine開車到亞利桑那州的Williams,車程約7小時。一路上大部分時間都是Albert在開車;新手總是喜歡坐在駕駛座上,也就讓他繼續練車。我們抵達Williams的Grand Canyon Railway Hotel時已經晚上6點了,一下高速公路轉進小城,看到路邊的積雪便讓我們嚇了一跳,此地竟然有這麼冷!?!好久沒有感受到如此寒冷的天氣,頓時覺得禦寒衣物似乎不夠。然而看到飯店週圍雪地裏裝飾著耶誕節的各種燈飾,卻覺得更有節慶的氛圍呢。

23日早上9點30分搭火車往北到大峽谷的南邊陲,火車路程要兩個小時,有點久。所以火車上有位導覽先生為大家作解說、講笑話,來回車上分別有印地安歌手與白人歌手演唱歌曲,還有西部槍手來搶劫車廂等,讓小朋友們很開心。11點30分抵達大峽谷的南邊陲,走上一個山坡即看到建於1905年的El Tovar 旅館,是當年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奢華的旅館。旁邊則是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藝品店Hopi House,以印地安保留區內的古老建物為本的紅色砂岩建築物。兩相對照,不同歷史的流程隨即展開。時值中午,我們當然就選擇在El Tovar午餐,體驗一下它百年前的風華。

在美國西部鐵路沿線的餐飲歷史上,Fred Harvey是開創性的重要人物,1878年他在堪薩斯州開設了第一家美國西部地區的精緻旅館與餐廳,而後成功地在鐵路沿線開設了無數間Harvey House,從此開啟了美國連鎖餐廳的扉頁,也協助推廣了美國西南部的觀光。來自東岸的高素質女服務生更成為了廣為人知的"Harvey Girls",她們大多嫁給了西部牛仔,與Fred Harvey一起將較高水準的餐飲和生活素養帶入了蠻荒的西部,也教化了蠻荒的西部人。1946年Judy Garland主演的"Harvey Girl",正是這段歷史的巔峰。

大峽谷壯麗宏偉的景觀當然是此行的重點,午餐後我們沿著大峽谷的邊緣步道走了一個小時,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步道沿途上設置著百萬年前的各種岩石,讓人們藉此時光路程,懷想洪荒時期地球的地質成分,如何點滴地演變與積成。這兒只是大峽谷的一個小角落,今日匆匆一遊,實在辜負了此地壯麗的景觀,他日當然要找時間再次好好地探訪。

下午3點30 分搭火車回到Williams已經5點30分。再驅車前往Sedona,又開了近兩個小時蜿蜒山路,才抵達旅館Sedona Rouge Hotel & Spa。還好這間旅館沒有令人失望,設備很好、很新,我們要在此住三晚,必然能讓旅遊疲累的身心好好休息。晚餐選擇了Dahl & DiLuca義大利餐廳,才發覺竟然就在我們住的旅館的斜對面。這家餐廳外面蠻低調的,裡面很溫馨浪漫而且高朋滿座。我們點了海鮮義大利麵與海陸特餐,餐點很細緻,牛排作得非常好,讓我們身心都覺得滿足。出外旅遊總是難得的休閒,因此食宿的體驗也就很重要囉。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Old Sacramento


週日(12月15日)與Daddy再度走訪加州首府沙加緬度(Sacramento)。這個設立於1850年的城市,是應該好好去認識一下,尤其是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的"老沙加緬度"區。沙加緬度最早是John Sutter所設立的一個水岸碼頭貿易中心,到了1848年加州的淘金熱時期,才發展成為一個城市。然而由於位居American River與Sacramento River交會處,卻讓這個城市飽受水患與火災之苦。

1862年的大水災更在此地造成了將近300英哩的內陸海洋,迫使沙加緬度往東遷移與發展,而這片臨水岸區便開始了街道填高計劃,於是整個老城區逐漸地填高了約10英呎,(原來的一樓變成了地下室)。今日在這個28英畝大的"老沙加緬"區,還保留著150年前的地下街區,可以在歷史博物館參加"Underground Tour"一探那被覆蓋住的歷史原貌。此外當然還有許多棟被保留與復建的19世紀建築物,流露著當地的歷史行跡。

The Pony Express Statue in Old Sacramento was made by Thomas Holland.
老沙加緬度在1860-61年間是「小馬快遞」(Pony Express)的西岸終點。「小馬快遞」是郵件運送接力快騎,路程必須經過荒野、沙漠、崎嶇山路、印地安人與白人強盜等,從聖路易到沙加緬度2000多公里的路程,僅需約10天的時間便達成,真是不容易。「小馬快遞」經營了18個月後,因為橫貫大陸的電報(Telegraph)設立完成而結束,但是它也留下了一段英雄般浪漫的歷史。在老沙加緬度的歷史公園裡,便豎立著一座「小馬快遞」騎士的雕像,讓人緬懷當時年青人的豪氣與勇氣。


在1876年,此地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貨運站(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Freight Depot)是橫跨美洲大陸鐵路的一個重要的貨物轉運站,在淘金熱時期也是運送物質的必然途徑。在附近的「加州鐵路博物館」即保留與紀錄著鐵路對人們的生活、社會經濟以及加州文化的影響,是來到此地應該造訪之處。

加州在19世紀算是遙遠的西部邊陲,又阻隔著洛磯山脈,因此1869年橫貫大陸的鐵路全線通車,在美國國力由東岸往太平洋岸發展的過程中,是歷史性的時刻。這讓我想起一部部膾炙人口的西部拓荒史、篷車隊故事的電影。記得「驛馬車」、「荒野大鏢客」、「狂沙十萬里」等片曾風行一時,倒也讓我們藉之點滴地瞭解了美國的發展史。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再訪Sausalito

在舊金山北邊過了金門大橋就是充滿了水岸風情的浪漫小城Sausalito,她的名稱來自西班牙文,意指"小柳樹林"。這個富裕的小城以休閒、藝術以及如詩如畫般的景緻,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雖然這個城真是小,人口只有七千左右,全部面積只有5.8平方公里,其中還有21.5%的面積在水面下。(因為在1868年設立這個城鎮時,預期著未來的發展會如同舊金山市,填海造地擴大海岸線,於是規劃街道時連水面下的區域都被劃入了。)最熱鬧的Downtown就是延著海邊的一條街,兩旁有著許多的畫廊、藝品店、餐廳等等。

從Sausalito眺望舊金山市,在天氣晴朗時,可以盡情地欣賞舊金山市天際線在高樓層疊中的起伏變化,以及在蔚藍水景襯托下的俊秀姿態。在雲霧環抱的時候,舊金山市則若隱若現地出現在水岸另一邊,嬌柔嫵媚更顯情深。若比較這兩個城市,舊金山如同大家閨秀,那麼Sausalito就像小家碧玉,各具神采。

來到Sausalito當然也要找找特色餐廳,上次我們去Bay Model Visitor Center參觀時,不經意地發現了附近港口邊有間法式小餐館"Le Garage",豪不起眼的外觀是舊空間的再利用,然而進入內部便是有特色的小餐館。距離我們上次來此地已經是一年多了。而在那裏用餐的人仍然很多,表示這家餐館的餐點是經得起考驗的。「最好的東西都是最簡單的」是這家餐館的口號。的確,今日有理念與願景的餐廳都強調著"自然、原味、有機",因為有意識的現代人嚮往的是過去簡單無華的飲食,而且已經努力地回歸樸實。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談詩說詞在深秋

十一月是個金彩絢麗的季節,也是感恩與團聚的季節,更是文人談詩論藝的最佳季節。紫藤書友會年底的討論會於11月17日(週日)下午在會長芬娜家舉辦,這次特別要來分享每個人自己最喜愛的一首詩。

芬娜開場先談到自己不同年齡層喜愛的詩人會有所不同,如蘇東坡、李商隱、李白等也都是大家喜愛的詩人。今天芬娜與大家分享的是蘇東坡的 〈 冬景:贈劉景文〉,談得興起,芬娜與幾位書友便吟詩頌唱起來,頗不開懷。而後孫燕談的是劉禹錫的〈秋詞〉,典樂分享辛棄疾的詩,雅文談席慕蓉的〈詩的成因〉,沈悅則論及詩中的戲劇性,如〈長干行〉。張慈分享的是波蘭詩人Wisława Szymborska的詩〈對存在的思考〉,妍禎對柳宗元的〈江雪〉特覺貼心,Sophy分享Eric Whitacre的"The Seal Lullaby",Carol分享席慕蓉的〈無言歌〉。我與大家分享的是詩人鄭愁予的〈賦別〉。

在豐富的詩詞分享後,有書友說到古詩詞有特定格式韻律可循,然而現代詩完全沒有,如何界定現代詩的好壞呢?這是個好問題。我想任何形式的創作;音樂、藝術、文學與詩等,都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會存留下來而且仍然讓人感動的應該就是好的創作吧。

記得大學時期非常喜愛現代詩,覺得現代詩比古詩如:唐詩宋詞等,更貼近當今的生活與人心。因此有個暑假還特別去參加耕莘文教院辦理的暑期現代詩研習班。回想當年青春年少滿懷浪漫思維與無邊的想望,然而生活卻是單調規矩無華,只有寄情於文學世界的瑰麗多彩,沈浸在文字的錯綜萬變、巧妙組構中,盡情地咀嚼與玩味其中可見與不可見的意涵、可解與不可解的意境,以及探思豐富奇詭故事的內涵。因為文字對我而言,總是如此"迷人"。

台灣現代詩萌生於1950年代,茁壯於1960-70年代,勃發於1980年代,至此各種形式的現代詩並陳,風華萬千。詩人楊牧、張錯、余光中、羅青、葉維廉、鄭愁予等人,都曾經是我學生時代非常喜愛的詩人。當時許多現代詩也被帶入盛行的校園民歌裡,成為了我們青春年少時一段美麗的回憶。至今闊別數十載,再重讀鄭愁予的詩,仍然對詩中的用詞與文采深深感動。上個週六,鄭愁予來到灣區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演講,因為辦公室也同時舉辦演講,所以無法前往聆聽甚感遺憾。想到詩人雖然老矣或已成為歷史,但是美麗的詩篇仍然傳頌人間,仍然引動著我們的心,怎不讓我們對人類智慧的結晶充滿感恩。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Fiberart International 2013

由Fiberarts Guild of Pittsburgh主辦的"Fiberart International 2013",週日(11月10日)下午在San Jose Museum of Quilts and Textiles榮重開幕。這項三年一次的國際性纖維藝術大展,今年已經是第21屆。本屆展品從來自36個國家的1259件作品中評選出79件展出,可以說入選非常不容易。評選的核心當然在於"創新":即作品在觀念、造型、結構、色彩、尺幅與材料的完美結合中,再進一步地拓展了纖維藝術的範疇,不論是在觀念上的突破或視覺上的震撼。展覽於今年四月在賓州匹茲堡開幕,而後展品分為兩部份巡迴展出,一在南卡羅來納州展出,另外一部份即在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的展覽,展出了其中的40件作品,囊括了三位灣區藝術家(Joan Schulze, Marie Bergstedt and Stephanie Metz)的創作。開幕的導覽也有數位藝術家親自在現場解說自己的作品。

獲得優等獎的作品是日本藝術家Naoe Okamoto的「歡笑屋」(The Laughing House)。由羊毛、麻、絲作毛氈加上針織技法完成的作品,以古樸的大地色澤與浮雕結構,呈現出的厚實小屋,如同從鄉間田野處浮現出來,也因為與自然環境以及大地的親密連結關係,而流露出了開懷暢然的神韻,讓人看了也不免會心一笑。

Julie Abijanac的作品"Disease Mapping"運用回收的長條紙片不斷地彎曲游走、堆疊、展延,塑造出在牆面上的立體、抽象的造型(取自血液樣本的形狀)。這位藝術家因為正在與淋巴癌搏鬥,於是藉此創作形式來表述她的生命經驗,在大型裝置作品的繁複建構與發展中,紀錄下生活中的點滴思維。近看這件紙塑作品的立體線條如此地優雅婉約,卻也如此地錯綜複雜,正如同生命雖然豐美,然而未來卻是茫然無法預測的。

Joan Schulze使用印刷圖片剪接、拼貼、轉印、疊置、彩繪再縫拼而成的作品"The Drawing Room",是一件精彩的橫幅小品。作品在層疊交會的意象中,流露著典雅的文學氣質、蘊含著多重的故事性,可依隨人們的喜好作解讀。拼布創作在此已經與繪畫的意境融合為一。Joan以精妙的手法運用影像轉印在拼布創作中,廣為人知,她的創作與不斷實驗的精神,加上匠心獨運的畫面構成,與象徵性的圖像舖述,將拼布藝術的領域推向了一個更開闊的層次。

來自華盛頓州的藝術家Gwen Lowery的作品"Lightening",運用編織、彩繪、車縫與拼布技法,表現出西雅圖Puget Sound地區閃電的景象。大自然中那無法捕捉的動勢、力能,以及抽象的肌理脈絡,在此坦然躍現出純粹的本質,甚為美妙。

加州的藝術家Marie Bergsted的作品"Mikey of Mallory則運用針織與鉤針編織手法,用棉線將各種回收的鈕扣、珠子、纖維、鐵絲等物件縫綴結合在毛氈的底布上,描繪出了Mikey真人尺幅的肖像畫,真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Julie Sirek的作品"Dissolving Dream",運用桑樹纖維製成的紙,作成了一件純白色的洋裝,細薄輕靈半透光的造型,顯得飄逸又脆弱,也像飄渺無依的靈魂。這件作品探討的是在某些地區遭受暴力的婦女們的處境,愛與幸福對她們而言,就好像是一場消失中的夢境。

藝術展覽豐富的作品件件都值得細細推敲、思索與玩味,因為每位藝術家的體悟,思維與表現手法都不同,也印證著創作無限開闊的天地,只待能者展翼翱翔,萬里馳騁。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David Hockney - A Bigger Exhibition


131025-hockney-tease著名藝術家David Hockney (1937-)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家之一,他與加州的特殊因緣關係,讓他往來居住加州有30年之久,在此期間(60 和70 年代)他畫了許多展現加州亮麗陽光與色彩的繪畫,例如:以大片的平坦而寧靜的藍色與綠色為主的「游泳池系列」與棕櫚樹,在不同的博物館都會看見,讓人印象深刻。上週日(10月27日)在舊金山de Young Museum盛大推出的David Hockney特展,非常難得地展出了這位76歲藝術家從1999年至今的作品,涵蓋了風景畫、人物肖像、靜物畫等等,共約400幅,而且有80幅繪於2013年。這位藝術家的確是不同凡響,創作力非常豐盛。

在21世紀的藝壇,多媒體與綜合媒材盛行的今日,很多人認為繪畫或風景畫已經過時甚至死亡。但是Hockney說「繪畫在人類的歷史裡至今也有三萬年了,我們為什麼會放棄呢?」他更持續不斷地探索大自然,從2005年開始,他對自然景物在時間中的流變極為感興趣,於是運用了各種媒材與媒介:水彩、油彩、iPad、Phone、錄影,以及近期大量使用炭筆畫,在戶外工作以補捉自然景像的各種神采與四季不同的神韻。這系列風景畫描繪著英國East Yorkshire鄉間景物,同一個景點在一系列的作品上,盡情地描繪出了不同時間與氣候狀態中的意象與變化。Hockney的繪畫有著獨到的色彩、線條與空間的表現,精湛的技巧已無庸贅言,繪畫中表述出的大自然之超卓境界,才更引人入勝。這些風景畫尺幅都很大,最大的由32幅畫面組構而成一件作品,那種氣勢更是浩然而磅礡。藉此,藝術家讓我們真正地看到平常不會留意的大自然尋常景物之美妙遞變,並且深深感動。

Hockney從1968年就開始畫肖像畫,畫他的親朋好友們,這次的展覽中當然也含括了許多的人物肖像,有水彩、油畫和炭筆畫,可以感知這位藝術家纖細的觀察力和絕佳的繪畫技巧,精妙地補捉住了各個人物的氣質與神態。另外有兩間展覽室特別規劃作錄像的播放,四面牆上是由數個螢幕併組成的巨大電視牆,播出著Hockney錄製的自然景觀,讓觀者也如同親臨現場般地看到畫家所看到的景象,得以再思考畫家如何將這些景象轉移到畫布上。

科技新知真的一點都難不倒這位高齡藝術家,Hockney從2009年開始使用Brushes 應用程式在iPhone和iPad 上繪畫,還可以即時地e-mail給朋友們分享。2010年開始在iPad上創作,畫出了"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 East Yorkshire"系列以及Yosemite National Park系列等等。展場除了展出數位印出的大幅作品,牆面上還有許多螢幕呈現出不同數位繪畫創作的每一步驟,讓觀者能夠如實地了解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整個過程,非常難得,這也是因為在iPad上留下了數位的行跡。在此看到了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是不會受到任何侷限的,iPad的繪畫創作竟然就如同傳統繪畫般的真實與美妙。

藝術家不僅在窗框般的畫面上為我們打開了世界,也引導我們重新認真地觀看世界,重新思索與了解我們所存在的世界。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琴鍾台灣」音樂會

intel_2「琴話寶島」系列音樂會第二季,「琴鍾台灣」於週六 (10/26)下午2-4點, 在位於Santa Clara 的英特爾(Intel) 禮堂舉行。在偶然的機會得知這場音樂會將演出的曲目都是台灣寶島的音樂,而且免費索票,便立即上網登記。

生活中的小意外是昨天晚上去教中文課,下課回家時發現車子沒電發不動了。早知道已經使用五年的車子電瓶壽命將盡,只是還拖著,現在終於停擺了。Daddy過來也沒法度,Sabrina與Walter住在學校附近,趕緊過來救急,帶了電線來幫忙jump我的車子,仍然沒用。只好讓車子留在學校過夜。今天上午教完另一班中文課後,與Daddy到Toyota去買了新電瓶,再到學校去幫我的車子換電瓶,沒想到還蠻簡單的嘛,便順利地將車子開回家,等Daddy將舊電瓶送回Toyota店回收再回到家,已經兩點。去聽音樂會已經遲了,但是反正下午沒別的事情,便還是與Daddy開車過去。很高興去聆聽了這場音樂會,很值得的。

「琴鍾台灣」演出了許多首蕭泰然編的曲目,如:黃昏的故鄉、燒肉粽、家園的回憶、台灣頌、出外人、夢幻的恒春小調等等。還有石青如編曲的:淡水暮色、望你早歸、天黑黑等。上半場有小提琴三重、四重、五重奏,由陳任遠(Ryan Chen)主奏,非常精彩。下半場則由小提琴家林品任(Richard Lin)獨奏與Sandra Shen鋼琴獨奏。這兩位年輕專業的音樂家都非常優秀,他們的音樂演出不僅技巧精湛而且充滿了感情,深深引動人心。台灣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蕭泰然先生已經75歲高齡,特地從台灣來到此參加這場音樂會。蕭先生一生致力於將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的創作,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音樂會最後結束曲是台上演出以及台下合唱台語歌曲;望春風,由蕭先生指揮,很感人,主辦單位ARTCH Foundation & Intel Corp確實是用心規劃,讓在灣區的我們得以隨音樂重溫家鄉的風土民情,回味年少時熟悉的文化采風和音樂神韻。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Google Campus


加州舊金山灣區的"矽谷"(Silicon Valley)是美國高科技企業(如:Apple, Google, Facebook等)創立的總部所在地,因而具有國際知名度與能見度。許多人來到灣區也不能免俗地要去參觀一下這些公司的總部。而我們定居灣區五年,我也數度經過,卻還沒有到它們的campus好好走走看看。於是週日下午,與Daddy一同到Google的總部遊走一番。

Google是我每天進入網際網路必先報到的首站,Google標幟的基本四原色--藍色、紅色、黃色與綠色,簡潔醒目,而不定時出現的Google Doodle則樣式多變,充滿了無限的創意和趣味。讓人感受到Google除了是科技界的巨擘,還熱愛、支持與鼓勵藝術創作。Google Doodle也喻示著Google是不停地在前進、不停地在開展創思,因為它保有年輕的朝氣和童稚般的原真與創造力。

Google 的campus佔地龐大,為了讓員工在數棟現代化建築之中,能夠方便來往,公司提供了很多免費單車,漆著藍色、紅色、黃色與綠色的單車,因而成為了總部的一景,許多遊客們也要與單車拍照呢。大樓與大樓之間的廣場上還有著舒適的木製躺椅,同樣地漆著四原色,是戶外休憩或小聚的好場所。Campus造景則以熱帶和沙漠植物為主,如高大的椰子樹、各式仙人掌等等,間錯著許多雕塑品。Google免費的員工餐廳也是一大特色,記得曾經由一位在Google工作的朋友帶入用餐,寬敞的餐廳裡各國美食應有盡有,隨人所好盡情享用。Google員工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們,必然可以感受到如同在家的親切。

在#44建築大樓前面草地上豎立著許多可愛的大型雕塑,仔細瞧瞧才發現是歷代Android作業系統標幟的雕塑。Android作業系統從2008年推出第一代,以至今年9月的第十一代的Kit Kat bar,都是在新作業系統推出前幾天就在草坪上展現出代表標幟的雕塑。這些造型生活化也充滿了童趣的雕塑,包括了:cupcake, ice cream sandwich, donuts, robot with jelly bean, honeycomb, etc. 而#44建築大樓正是Android作業系統發展部門的辦公大樓。

Google為我們在無邊際的網路世界遨遊時,增加了許多想不到的意趣,更帶給我們生活與工作上極大的便利,例如:google doc, google site, google drive, google map, youtube等等。我真無法想像現代人沒有Google的日子怎麼過呢。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Frank Stella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在六月份開始休館重建,預計在2016年完成嶄新擴建的美術館。於是在這段休館期間,規劃了館藏品展覽到灣區各文化單位展出。目前在史丹佛大學的坎特藝術中心(Cantor Art Center)舉辦的"Wood, Metal, Paint: Sculpture from the Fisher Collection",即其中一項精彩的展覽,展期至10月20日。展品包括了:John Chamberlain, Sol LeWitt, Claes Oldenburg, Frank Stella, Martin Puryear等人創作於1960-90年間的代表作。

Frank Stella (1936-)崛起於19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中,在當時年僅二十多歲的他,卻認為"繪畫只是具有油彩的平坦畫面,nothing more",因而與當時注重精神性和情感表達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理念背道而馳。他的畫面強調著繪畫只是"物件",而不是這個世界或藝術家情感與思緒的"再現"或載體。因此,他在25歲左右即以全黑色加細白線條的冷寞低限主義繪畫,特立突出獲得藝壇矚目。Stella說:"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繪畫可以是如此單純。1960年代以後Stella開始運用大量色彩,畫出純粹直線或曲線的平坦繪畫,畫框造型則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的矩形框限,順著畫面線條而變動,發展出了「塑型畫布」(shaped canvas)的觀念,呈現出了創作上另一寬廣的向度。

1970-80年代Stella創作了許多版畫、浮雕與立體雕塑。他不斷探索的實驗精神,讓他的創作不但尺幅加大、更具觸感與力能。金屬浮雕上的彩繪創作則是越來越複雜,色彩、圖案、造型、動勢繁複地建構著,展現出介於平面和立體之間曖昧的張力,藉由視覺幻像暗示出立體浮雕的實質感。Stell藉此拆解傳統繪畫在平面畫布上創造的虛幻立體感,並且再推出一步,讓繪畫真正地進入了三度空間。作品"Nightgown"(1990)即這個理念的詮釋;繽紛的色彩隨著起伏的畫面波動著,如同從牆面上掙脫而出的彩衫飛揚著。在此"虛幻"似乎是平面的圖案、線條與色彩的境界。Stella晚期的作品讓繪畫與雕塑的界線模糊了,他自謂這類作品是"Maximalist"。

Frank Stella的藝術創作從低限主義的空無開始,到極限主義的狂飆,不羈的天才總是那個時代不同階段的先鋒,也影響與啟發了而後的色域繪畫(color field)到後繪畫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的許多藝術家。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The Great Gatsby


這個週日紫藤書友會在書友典樂家聚會,討論美國著名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出版於1925年的小說"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這本小說被讚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年代"的象徵,也是現在美國高中生文學課中指定的讀本。會選擇討論這本小說,當然是因為最近上映了由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重拍,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大亨小傳」電影所帶來的熱潮。很多書友都是在年輕時看過這本小說,今日再重讀或再看電影重溫往年的記憶,卻也發現不同年紀的感悟與解讀會有所不同。
19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經濟、藝術文化都快速發展的年代,也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社會人心急速墮落的年代,尤其是在紐約的拜金社會。本書主角傑·蓋茨比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小子轉變為顯赫富商,就為了一生的摯愛黛西。然而書友們都認為這本書中根本沒有真正的愛情存在,有的只是浪漫情懷,一種追求所謂"美國夢"的情懷。而且這個夢是虛幻的,因為功成名就並不代表圓滿與幸福,社會階層的隔閡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因此蓋茨比的內心必然是孤獨、落寞與痛苦的,因為浮華的世界就如同鏡花水月般虛無,轉眼成空。

書友們也認為黛西只是個虛華拜金享樂的女子,是一位不懂愛情、沒有思想、淺薄無能的資產階級,是那個年代裡物質慾望的表徵。相對而言,蓋茨比則是無可救藥的痴情漢,就如同本書最重要的陳述者尼克所言:「在蓋茲比身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樂觀,一種羅曼蒂克的希望,是我在別人身上從未發現,以後也不會再發現的。」對夢想的"渴望"(desire),應該是成就"Great" Gatsby的動力,儘管蓋茨比與黛西和上流社會結合的夢想本質上是虛華不實的,因為愛情本來也就是盲目的。

"渴望"讓蓋茨比與黛西的丈夫湯姆都追求著不同於自己既有範疇內的事物,不論是向上或向下層次的追求,而這就是人性吧。旁觀者尼克是書中唯一具有情操而且洞察人心世事的人,作者費茲傑羅藉由尼克的引述讓我們看到『幻象的消滅』後,真正的是非與社會價值何在。這個浮誇風華墮落的1920年代成為了二十世紀初所謂的"失落的年代" ,The Great Gatsby正是檢視當時社會、人心與思維的經典著作。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馬諦斯 - 爵士系列

位於史丹佛大學校園內的坎特藝術中心(Cantor Art Center),在暑假期間展出著一項小型(20件作品)的展覽"Matisse Jazz",展品是著名野獸派藝術家馬諦斯(Henry Matisse, 1869-1954)在晚年不良於行,仍持續創作出的獨特剪貼作品所構成的Artist's Book。

爵士系列共有100幅的紙上作品,創作於1943-45年間,當時的馬諦斯已經74 - 76歲高齡,又罹患癌症,無法如往昔般地恣意繪畫,於是他拿起剪刀與色紙,仍然創意無盡地剪出了各種圖像,再拼貼組構出充滿了奇情巧思,又色彩豔麗、簡單流暢的畫面。主題有歡悅的馬戲團景、劇場景、舞動的人體、有機圖像、各式葉型、飄動的水草等等。這些璀璨豐美、介於具象和抽象之間的畫面,一幅幅就如同即興演奏出的爵士樂章,已然成為馬諦斯另類的經典圖像,讓世人吟詠與讚嘆。

這系列作品充滿了想像力、流露著童稚的純真、無憂無慮、歡樂愉悅。欣賞這些作品讓人覺得世界也變得更加美好和快樂。然而想到馬諦斯在創作這些作品時,卻仍然在與癌症搏鬥。藝術家的心胸與那追尋美好的情懷,已然超越了軀體的侷限和苦痛,也因此作品的精神與美學層次已經超越了世俗,而得以傳世不朽。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記錄攝影家 - Dorothea Lange

週日去了一趟Sacramento,在市政府大樓裡看到了一項展覽"The Dust Bowl, California, and the Politics of Hard Times”,展出了著名記錄/報導攝影家Dorothea Lange在1930年代間所拍攝的照片,還有著名鄉村歌手Woody Guthrie的歌詞與歌曲,以及著名作家John Steinbeck描述那個年代的經典小說片段。1930年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艱困時代,1934年美國中南部地區更由於乾旱,以及過去數年疏於環保意識,造成環境耗竭,暴風吹起了塵土,竟然使得奧克拉荷馬州、阿肯薩斯州、堪薩斯州、德州等地,莊稼盡毀。這種沙塵暴持續了數年,稱為"Dust Bowl",當時農民只好離鄉背井遷徙西部,此時遷移到加州的人數,甚至多過於1849年的淘金熱時期。這種沙塵暴應該近似於中國大陸這些年來的沙塵暴,都是環境過度開發、水土保持不力的後果。人類總是要經歷過刻骨銘心的教訓後才能徹底醒悟,然而能夠及時地改善與自然相處之道,便是人類永續存在的應變能力了。

Dorothea Lange(1895-1965)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女性攝影家,幼年時得了小兒麻痺症,讓她右腳不良於行,然而她卻因此更具有人道的關懷。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她從攝影棚走入街巷人群,以敏銳的洞察力探視社會的底層,用照相機探究失業者和無家可歸的人,昭告世人社會的真相,獲得了廣泛的矚目。Dorothea也因此獲得了聯邦政府委託,在1935-1939年間用照相機紀錄鄉下農民和勞工的處境,為那段歷史保留下了珍貴的圖像紀實,同時她的丈夫經濟學家Paul Schuster Taylor則負責訪談和經濟相關資料的收集。Dorothea最廣為人知的圖像是"Migrant Mother"(1936),肅穆的黑白照片,捕捉著一位住在帳篷生活困苦無奈的母親,年僅32歲已經皺紋深刻,眼睛望向無以寄託的未來,孩子們疲倦地依偎在身邊,靜寂寞然無聲,生命至此還能如何。

精采攝影的力量帶給圖像深刻而感人的故事性,往往會超越文字的敘述性,而畫面上細緻的線條、紋理、層次、光影和空間的完美建構,讓美學意涵與社會議題也交織融匯,必然成為不朽的作品。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Discovery Park

西雅圖市內最大的公園是位於面對Puget Sound海邊的Discovery Park,這個公園占地有534英畝,原來是美國陸軍用地,在1972年贈與了西雅圖市,1973年設立為公園,因此公園內還有大片的軍用建築物,被規劃為歷史區。園區內有長達11.81英里的步道,有多達270種鳥禽還有海獅和還海豹等等,海岸生態非常豐富。因為就在市區很方便造訪,也適合全家大小來此健行。

8月9日上午Patricia與Jim和他們Werder Family聚會,我們和大姐以及大姐夫則一同前往Discovery Park,發覺公園裡的步道大部份都在高大茂密的綠蔭下,行走其間如同在綠色的隧道中很舒服。而且步道雖然有坡度卻又蠻平穩的,真是走路的好地方。整條環狀步道經過茂密的森林、草原和灌木林等,還可以繞行海邊,欣賞Puget Sound的水上景緻,一路上還有許多人攜家帶眷來此健行,可見此地是老少咸宜。看山看海總是我們這些城市中的人所嚮往的,這就是本能地親近大自然的欲望吧。

因為Charles和James下午兩點多抵達西雅圖,我們便送大姐、姐夫與Albert到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去逛逛,我和Daddy去接機。下午四點多所有人都回到B&B聚集後,我們便開兩輛車前往Ballard Locks觀看鮭魚回流,途中看到一間著名的家庭手工冰淇淋店Molly Moon's Ice Cream,便趕緊停車,每人都買了一球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品嚐。這家店的冰淇淋口感綿密細柔、不會太甜、又口味獨特,是下午時刻非常好的提神食品。Ballard Locks就在Discovery Park附近海邊,鮭魚回流是其生命的奇妙過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更要來此一探自然界的奧妙。晚上我們又依循好心人的指示到了附近著名的Chinook's海鮮餐廳大快朵頤,因為Lily, Tony與Charles都說來到西雅圖當然要品嚐最美味的海鮮,而這家餐廳也沒有令人失望。

8月10日(週六)大家吃過早餐已經10點多,本想到Wallace Falls State Park走走,開車要一個多鐘頭,到那裡已經中午又找不到停車位,而下午三點大伙還要去參觀"波音飛機製造廠",只好過其門而不入,十分可惜。我們在Red Robin午餐,讓Lily, Tony & Charles品嚐典型美式漢堡,晚上Patricia & Jim去參加Jim妹妹的婚禮,我們則到B&B推薦的附近牛排館Jak's Grill用餐,讓第一次來美國的Tony, Charles & James以及Lily品味最好的美式牛排,才不虛美國之行。這是大家在美國相聚的最後一晚,晚餐後我們決定走路回B&B,讓飽食的肚子消化,也感受一下西雅圖夜未眠的都會神采。

在外地旅遊,美食的相伴真是不可少,因為美食可以滿足人們味蕾的探索,讓人們對異地他鄉的文化記憶更豐實多元。誠然人生中吃喝玩樂環環相扣,層次的累積與提升也在每次的體驗中琢磨與增長。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Mt. Rainier

位於西雅圖西南方五十四英哩外的Mt. Rainier有14,411英呎高,是華盛頓州最高的活火山,山頭大片冰河積雪終年不化極為顯著,據說天氣晴朗的日子裡,遠在奧瑞岡州都可以看得到,它就如同日本的富士山那麼地經典。8月8日我們開兩輛車專程前往朝聖。抵達山下小城Enumclaw時已經中午,於是我們便請問當地人那家餐廳比較好,依循指引到了Rainier Bar Grill,發覺這家餐廳很道地,開胃菜Calamari作的非常好吃,香酥花枝外面是一層很輕薄的粉皮,裡面的花枝軟嫩適中,吃起來毫無負擔,我們都說是曾經吃過的餐廳中作得最好的,真沒想到在這個山區小城也能與美食相遇。大家在此補充好能量便可以登山囉。

開到國家公園東北邊的Sunrise入口,又將近1個小時,然而一路上兩旁高樹綠蔭豐碩,看著白頭山頂的神采逐漸拉近,空氣非常清新舒爽,就讓人精神抖擻。Sunrise是公園裡車輛能夠抵達的最高處,約海拔6,400英尺,附近的步道當然原始而且滿地塵沙,然而我們走的步道兩旁開滿了各色野花,讓人賞心悅目。由於天氣晴朗視線非常好,Mt. Rainier山頭龐大的冰河積雪就一路陪在我們身旁似的,讓人真想走到它的雪地上面去,當然那是遙不可及的幻象。

大姐本來是位都市中的小姐,不愛在野外曬太陽或登山,來到此地也覺得自然景緻的開闊壯麗,真的值得親近。於是跟隨著大家一路走,來回也走了近兩英里,打破了紀錄耶,這趟美國之旅算是難得的健康之旅呢。我們在下午六點才離開Mt. Rainier,回到西雅圖B&B附近已經八點多,找到了一家義大利餐廳Mamma Melina用餐,該餐廳的碳烤手工披薩和義大利麵等都別具風味,讓我們一天的活動後身心都暢然而滿足。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Tillicum Village

西雅圖是個美麗的海港城市,被河流、湖泊與小島環抱著,水岸風光自然是所有觀光客不能錯過的景緻。又因為水氣充足,一年中有三個季節都常常下雨,所以城市綠蔭盎然、郊區森林豐美。西雅圖城市中的山丘地型與舊金山市不遑多讓,都是讓我只敢走路欣賞不敢開車行進的地方。西雅圖的地標Space Needle是在往來這個城市的許多路徑上,都可以看到的特色建築,由海面上往回看更具挺拔俊秀的姿彩。

8月7日中午我們逛過著名的Pike Market Place,品嚐了著名的Claim Chowder和蟹肉三明治後,下午4點半搭船前往位於Blacke Island的Tillicum Village。極具歷史的Black Island,據說是原住民印地安酋長Seattle的出生地。"西雅圖"在1853年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稱,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當時對白人殖民者友善相助的酋長。

從碼頭坐船大約40分鐘抵達Blacke Island,在船上可以盡情地欣賞海景並且眺望西雅圖的市容,伴隨的導覽人員則講述著西雅圖的歷史與變遷。上岸時每人都品嚐了此地的蛤蠣,吃完還要仍在地上踩碎,讓蛤蠣的殼回歸大地。然後大家進入一棟巨大的木造房屋內品嚐傳統烤鮭魚大餐,頗為美味。接著是印地安面具舞蹈及故事講述的表演,讓大家進一部的了解美洲西北部海岸原住民的歷史。戴著巨大木雕面具的舞者,展現出了原始而粗獷的力能與氣勢,表述著原住民與自然神靈交流合一的境界。

時代的潮流不斷地蛻變與前進,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已經被現代化的巨輪逼到了小小角落裡;然而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定律,又能奈何。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西雅圖之旅 - I

我們家四兄妹大姐Lily與小哥Charles在台北,二姐Patricia在美國東岸賓州,我在加州聖荷西,以前回台灣探望母親便是大家聚會的時機,自從母親過世後,大家要同時相聚便不太容易了。於是二姐提議舉辦"Family Reunion"的旅行,因為二姐夫的妹妹住在西雅圖並且將在8月10日結婚,二姐便建議Family Reunion就到西雅圖這個浪漫而且充滿魅力的城市,再加上Alaska Cruise約兩週的時間。我們家三人幾年前去過Alaska Cruise,於是決定只在8月6-11日到西雅圖。而Charles要趁此機會先到加拿大Calgary探望在那裡讀書的兒子James,兩人在8月8日一同到西雅圖再去Alaska Cruise。所以說,大家的時間還是不容易完全吻合。

二姐在大半年前即開始規劃我們的食宿與行程,花費不少心思與時間,訂了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附近的Chambered Nautilus Bed & Breakfast Inn,讓我們四家人在此歡樂相聚。8月6日我和Daddy以及二姐與二姐夫在中午抵達西雅圖,Albert因為參加Troop的Weeklong Backpacking,中午才回到家,我們只好麻煩朋友在下午送他到機場,晚上6點50分飛抵西雅圖,而大姐與大姐夫也在7點20分抵達。好久不見,他們都說Albert長得那麼高了。

B&B顧名思義就是像"家"一般的住宿,早餐當然要美味而且有特色,Chambered Nautilus還強調著有機產品與獨特的家庭食譜,每天的早餐都不一樣而且非常健康,大家都吃的很滿意呢。這棟1915 Georgian Colonial 風格的建築古典而溫馨,花園裡還有許多美麗的各色花朵,以及藍莓、黑莓和不知名的小果子,招引著蜂蝶的眷顧,深具自然庭園的風采。我們與二姐share的套房有廚房和餐廳,讓大家可以在晚餐後回來繼續暢聊,二姐還特別為大家調配Gin Tonic水果酒助興,好不開懷,每天晚上都到近午夜才休息,因為大家難得相聚同遊呀。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陽光與空氣的召喚

夏天裡雖然日日艷陽高照,但是加州的氣候總是舒爽宜人,似乎隨時在召喚著人們離開方盒子或溫室的侷限,到開闊的戶外看看藍天看看白雲,享受一下戶外介於自然與文明之間的意趣,脫離一下城市文明的枷鎖或包袱。

因此每天中午的午餐休息時間,我都會到辦公室外走路,繞過附近的圖書館、小公園、住宅區等走一大圈再回辦公室,約30分鐘。如此,讓坐在室內僵硬了的肢體得以活絡一下,真正地用力呼吸一番,在接受溫暖陽光的照拂下,吸收一點維他命D,也藉此時辰滌除繁瑣事務的干擾,沈殿一下心緒,還原真我。然後就可以再回到辦公室的框限裡繼續工作了。

在每日走路的路徑上經常會碰到一位白人上班族,在公園草坪上一邊繞圈子走路,一邊看手機或講電話,還有一位韓國小姐、以及一位在Apple上班的男士也常出來走路,可見吾道不孤。

這個中午走路的習慣是寒暑不變的,雖然夏天熱冬天冷,但是我卻非常地珍惜,因為午休這部份時段已經成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如同在學校的下課十分鐘一樣的寶貴。如同偷得浮生半"時"閒,讓我得以在短時間內"當機"一下,不理會任何人事物,可以發呆一下或做一下白日夢,也藉此更新軟體、調整音律、refresh記憶卡...。生活中的這個小小插曲,竟然如此重要呢。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第八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ICICE)

由僑委會主辦的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自1999年開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往年都在台北舉辦,今年首次移師海外,特別選擇在華人眾多的南加州舉辦。在7月12-14日舉辦的研討會,地點在具有百年歷史的南加州小城Pasadena的Pasadena City College。今年第八屆的主題為「雲端時代的華語文教與學」,共有來自17個地區,300多位海內外華語文專家和老師們齊聚一堂。

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特別安排了一輛專車,帶領灣區長官們與中文學校的校長、老師等前往南加州參與盛會。我是最後報名的一員,能夠及時趕上,深感慶幸。我們一車27人在7月11日上午從文教中心搭車南下,由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汪前會長代表王會長領隊,浩浩蕩蕩如同高中時代出遊般。

11日傍晚抵達Pasadena,主辦單位在市府中庭廣場準備了歡迎茶會。12日開始的研討會由來自台灣南投縣的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演出揭幕,玉山天籟當然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研討會共有35場次約80餘篇論文發表,每一個時段有四場同時進行,讓參與者各取所需。但是有時卻會很難選擇,因為想聽的場次會有重疊,也只好忍痛割捨而選其一。12日晚上汪前會長特別帶大家去吃非常美味的龍蝦海鮮大餐,大家都覺得南加州的中國菜是比北加州的還要好。13日晚上是ICICE之夜,在City College的中庭廣場辦桌席開30餘桌,晚會有台灣山地舞蹈,小朋友的勁舞,當然也少不了舞龍應景,還有長官致辭等。主辦單位的用心,讓參與者收穫滿滿。

晚會結束後天色未暗,汪前會長便帶領我們一群人前往Pasadena Old Town逛街,8點鐘我們的巴士要出發時,Pasadena City College的中文系教授特別上車來擔任我們的導遊,然後還有好多位來自其他地區的與會老師也紛紛上車,儼然成為一個旅遊團了。Pasadena是一個充滿了藝術、文化與歷史的小城,著名的洛杉磯新年玫瑰花車遊行就在此地舉行。Old Town的街上在夜晚的燈光輝映下極為浪漫,巷弄裡還有露天電影欣賞,遊走小徑不期然地便遇見了公共藝術作品,大家很開心地在Viola Frey的陶塑前合影。而後我們走到了一間冰淇淋店,忍不住就進去品嘗一番,然後非常滿足地上車回旅館去。雖然是短暫一遊,卻也為這趟學習之旅添加了美麗的回憶。

研討會在14日中午圓滿結束,我們在下午兩點左右出發回北加州。這趟四天三夜活動不僅獲得許多中文教學新知識、認識新朋友、而且吃喝玩樂皆有,不亦樂乎。全程還備受聯合會的前輩、前會長們各方面的照顧,他們多年來都抱著奉獻、服務、付出的心,義務地投入灣區中文教育的發展,實在令人敬佩。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玉山天籟

來自台灣的原聲童聲合唱團週六晚上在聖荷西的Jubilee Christian Center演出,兩個月前開始宣傳推廣時,得知這是來自台灣布農族的孩子所組成的合唱團,必然是"玉山天籟"的歌聲,便不加思索地馬上上網訂票。

今晚聆聽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在美國的第一場演唱會,真的很感動。對這35位來自偏遠山區弱勢的孩子們純淨無暇、清新嘹喨、來自心靈的歌聲感動,也對輔導和教育他們、訓練和照顧他們、以及提攜和鼓勵他們走出部落走向世界的老師們感佩萬分。這場演唱會是專業而高水準的演出,可以感知培育這個合唱團的老師們的認真與用心,不僅由此保存與傳揚部落的藝術文化,更讓這些原住民孩子們認可自己的血脈,為他們的文化特質感到驕傲,也更有信心地面對世界。

台灣原聲教育協會(http://voxnativa.org)成立於2008年,原聲音樂學校是一所假日學校,利用週六、日以及寒、暑假,為南投縣信義鄉的原住民小學生輔導課業與合唱教學。東埔國小的洪春滿校長兼任原聲音樂學校校務,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擔任團長兼指揮。曾經看過Youtube上一段介紹這個合唱團的短片,才知道這些散住在各地又生活艱困的孩子們週末要聚集到音樂學校去,也不是容易的事,學校當然更要費心費力的安排。然而這些孩子們也不負眾望,證明了只要給他們"機會、教育和夢想",他們一樣會發光發亮。如同他們所演唱的歌曲「...夢想是未來幸福的天堂......小小的夢想能改變世界,帶來明天的盼望。」由衷地祝福他們。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4th of July

又是一年一度的國慶日,今年是美國237歲生日,也是我們來美國的第五週年,日子的流轉真是無聲無息,轉眼之間已經走過數載寒暑。看著孩子的臉龐從圓嫩稚氣轉變為瘦長有個性,臉上有了鬍鬚,聲音已經變得低沈,身高促然拔起,就讓人驚覺歲月的添增竟如此地悄然,而自己的白髮也隱然顯現了。

雖然生活日日如常,但也頗為忙碌,6月17日到7月1日我參加了在柏克萊大學舉辦的Startalk Teacher Workshop。每天早上6點50分出門,回到家約晚上6點40分,路上來回至少三小時,還好與另外三位老師carpool同行,路上還可以聊天交流。密集的12天研習涵蓋實際教案規劃與教學,讓人非常緊張,因為必須將第一週所學到的"Backward Design"理念,在第二週實際教學中付諸實行並且達到成效,也如此因為在"作中學",而讓人真正地思考這個新時代的教學理念,以及如何去達成目標。在觀摩其他老師們的教學中,讓我學習很多,也要讚嘆著老師們不僅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要熟練數位教學科技和遊戲,來讓教學更活潑、有趣、有變化,讓學生們保持著學習的興趣。總之,當老師的還真是有學不完的課題呢。

回想我們小時候接收教育的模式竟然是那麼的僵化與死板,時代的進步真是可喜可賀。新一代的教育資源與能量不斷地在改變、演進與擴大,今日的孩子們比起我們那個年代真是幸福太多了,當然一代是應該比一代更好。未來的一年期許自己繼續努力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學習畢竟是一件美好的事,學習與追求多方面的成長也是終身的志業。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江炳强談「齊白石的藝術與人生」

北美藝文學會在週日(6月16日)下午舉辦了一場講座,邀請現任香港佳士得高級副總裁暨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先生來談「齊白石的藝術與人生」。著名現代中國畫大師齊白石以蟲、魚、蝦、蟹等平民題材的水墨畫,獨樹一幟傲稱畫壇。江炳強說齊白石是第一位打破滿清統治以來已經趨於僵化的中國繪畫形式,開創出與傳統文人畫不同且一新人耳目的大寫意畫風。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享壽93歲高齡。生長於貧窮的農家,14歲開始學習木工後來兼習繪畫,25歲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32歲開始向名家學習刻印,40歲開始周遊天下飽覽名山大川,不僅開闊眼界,也讓他師法自然內化神韻。江炳強說齊白石在二十世紀初與日本銀行家等重要人士交流密切,協助了他在日本首次展覽一炮而紅,也自此受到國內藝壇的矚目。而齊白石傳世的畫風,是在將近60歲時才形成的。他受到陳師曾影響,又吸收吳昌碩等的技法,畫風由工筆轉變為寫意,發展出了清新、樸實,畫面色彩鮮明的風格。而且自60歲起穩定地平均每日畫8幅畫,所以如果算30年的創作期,也有數萬幅作品流傳世間。

江炳強說齊白石的詩書篆畫皆為世人稱頌,而繪畫之神韻來自水與墨獨到的掌控,別人學不來的。齊白石強調「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尤其他畫的蝦,用淡墨繪成軀體,顯出蝦體晶瑩剔透之感,再以濃墨點為睛、繪寫為腦,靈動活潑又栩栩如生地躍現紙上;大膽地簡化概括的圖像,筆筆靈妙傳神,展現出了高超的筆法功力。齊白石繪畫中的庶民題材來自早年生活的經驗,在他傳神妙筆下卻超越了俗常生活,神韻充盈。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背兒帶」展覽


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目前特別規劃了一項展覽"Threads of Love: Baby Carriers from China’s Minority Nationalities",展品由中國南寧收藏家Mr. Yu Yawan所提供,展出三十餘件精彩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背兒帶」繡品。很難得在此地看到中國少數民族婦女的織繡品,想必也會讓此地的美國觀眾們讚嘆著中國女紅繡品手工之細緻精巧,與圖紋的瑰麗。

山巒陡峭、地處偏遠的中國西南地區是高山、縱谷、丘陵和平原錯落的自然環境,又氣候多變,自古以來就生活著苗、瑤、侗、壯、水、彝、傣、毛南、仫佬、哈尼、布依等20多個少數民族。這些族群分支繁雜人口眾多,加上地理分佈廣闊,各地區的民俗風情、禮儀信仰都存在著許多差異,因此反映各個民族文化與思維的生活工藝品,自然也各具特色,「背兒帶」即窺視這些庶民婦女們細膩心思、精湛手藝與不同文化素質的一項範例。

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早自黃帝時代便出現,關於龍的傳說與圖像在中國也有7-8000年的歷史了。這件背兒帶的中心圖案是捲曲的龍,如同遠古商朝時代的龍圖騰,周圍雲朵環抱,邊飾還有著蝴蝶幼蟲吃食葉子,整體構圖抽象簡單樸拙,襯著紅色的絲布,更顯祥瑞。蝴蝶是「背兒帶」上常見的另一個圖紋。苗族尊稱蝴蝶為「蝴蝶媽媽」,視為「萬物之母」,象徵著人類對生命起源與繁衍的企盼;而水族也將蝴蝶視為護身的吉祥物。

吉祥圖案向來是中國裝飾圖紋的核心,不論日月天象、花鳥蟲魚、動物與植物,不論自然寫實、抽象變體或幾何形制等風格,都以結構飽滿、對稱嚴謹、裝飾繁複、造型多變為主要設計特色。除了視覺美感的滿足外,還傳遞著福祿長壽、吉祥富貴、子嗣綿延等與生命繁衍相關的文化內涵。因為家族的延續在傳統中國社會中非常重要,祥、瑞、福等當然就是所有中國人的期望。這些思維自然地反映在裝飾圖樣紋飾中,而且在符號化過程中,在讓想像力發揮地淋漓盡致中,也就產生了誇張與變形的構圖。中國少數民族信仰中的"萬物有靈"及"萬物相互轉化"的觀念,進一步賦予了這些圖紋某種神奇的力量,形同護身符的象徵,於是在「背兒帶」上就具有"招福納祥、庇祐子孫"等意涵了。

「背兒帶」是母親與子女之間最親密的束縛,貼心貼背地延續著臍帶的心血相繫,而「背兒帶」上美麗的圖紋、繽紛的色彩、千奇百樣的圖紋造型,則是母愛的精心雕琢,展現出了每個母親護佑子女的殷切與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