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尼克‧凱弗:與我在地球的核心相遇」

舊金山藝文特區的尤巴‧布也納藝術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在三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五日舉辦「尼克‧凱弗:與我在地球的核心相遇」(Nick Cave: Meet Me at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展出四十件凱弗的〈聲音服裝〉(Soundsuits)雕塑,這些運用多種媒材、多層次建構,以及可以穿的服裝雕塑,乃以被穿著時會發出聲音來題名。也因此作為一個展演當代多元藝術的尤巴‧布也納藝術中心,特別地為這項展覽策劃了表演的委託專案,邀請了著名的編舞家羅納德‧布朗(Ronald K. Brown),為凱弗的作品駐地創作兩週,並且由他的舞團(EVIDENCE)與當地舞者合作,以融合了非洲、現代與嬉哈的舞蹈來闡述有關人類經驗的故事。五月二十八、三十、三十一日,這些舞者將穿著凱弗的服裝做三場正式的表演。這項展覽以及表演是尤巴‧布也納藝術中心,年度三個大主題架構中”儀式與救贖系列”的一部分。

來自芝加哥的凱弗,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舞者、服裝設計師、纖維藝術教授,也是芝加哥藝術學院流行服裝系系主任,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葛倫布魯克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the Arts)。他所創造出的這些瘋狂、乖異、幽默、精細、充滿魔力而迷人的〈聲音服裝〉,運用著日常生活中被清理出來的雜物,以及文化與自然中的零碎物等,各式材料例如:舊布料、舊衣物、珠飾、小金屬片、舊瓶蓋、生鏽了的鐵片、小樹枝、樹葉與頭髮等等。在精湛而繁複的建構技法中,重新賦予它們另類的文本意涵,建構出了宏偉、色彩璀璨而且意象豐富的視覺雕塑,藉此表達著人類對儀式、神話與主體性認知的需要。這些雕塑作品看起來,如同非洲部落的或宗教儀式中的特製服裝,隱藏著多層次的意念,與多樣化的傳統意境。

在寬敞的展覽場中,如同模特兒走秀的長條型舞台上,便如是地站立著各式被凱弗絢麗的〈聲音服裝〉覆蓋著的模特兒人型。這些從頭上罩下來的袍服式建構雕塑都沒有露出臉部,因此抹除了穿戴者個別的主體性,它們如同一種偽裝,也是穿戴者的保護層;藉此,凱弗如同運用了巫術般的魔幻力量,將生活中無用的衣物用品,轉變成為一種無價而且偉大的事物本象。於是這些服裝雕塑便儘情地、也誇張地展現著各自獨特的姿彩,述說著各自不同的文化面向與生命篇章,這些作品上的圖像也如同一幅幅原始文化中的圖騰,召喚著種種神秘的旨趣與無法言說的精神力能。除了指涉人類的部落文化或宗教儀式外,展場中央還站立著一隻用各種舊毛衣拼組、縫接、塑造出來的巨大的熊,以及用各式衣物覆蓋建構出的抽象與具象的動物、鳥、玩具等等,凱弗藉此進一步地連結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的微妙不可分割之關係。寬敞的展覽室的兩面牆上,還懸掛著由各種珠飾與小金屬片縫製而成的巨大圓盤,表面的暗色基調上閃爍著幽微的光芒,喻指著龐然的宇宙星球。另外近期的數件如同長毛動物造型的袍服,在與舞者結合作表演中,更加地召引著觀者去關注和尊重與我們共同存在於地球上的動物與自然。他幽默、機智、感性又充滿想像力的創作與表現手法,也似乎鼓勵著人們去夢想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人類和諧相處、宇宙萬物共榮的世界。

凱弗說「對我而言,在我本身以外的都是社群。我自認是一位人道主義者,而不是藝術家,我只是藉由藝術來創造改變。我希望藉由這些〈聲音服裝〉幫助人們尋找出與他人相處之道,擴展我們的同情心到其他社群,並且關懷我們的自然資源。」凱弗希望能夠將不同信仰、不同興趣與不同群體的人們凝聚在一起。他就像個巫師,能夠與生靈互動和溝通,經由精神性的導引,在另一層次的認知中讓它們轉化再現,啟發人們被慣常習性矇蔽了的心智。這項精采的展覽是視覺的饗宴也是藝術心靈的詠讚。(本文刊載在五月份藝術家雜誌)

橫蠻無禮的:當代北歐創意工藝

位於舊金山藝文特區的歐巴‧布也納藝術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是一間致力於展覽與表演當代與前衛藝術的殿堂,以發掘與孕育新秀藝術家,鼓勵與展陳多元融匯的藝術形式,並且以探索當代的事件與觀念著稱。該中心宗旨在將各種不同背景與文化學養的觀眾和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來體驗與表現創造力。因此除了視覺藝術展覽外,表演藝術、影片、錄像、論壇與教育活動,都圍繞在每年的大主題架構下規劃,以呼應舊金山這個多元族群聚集的文化場域,並且促進大眾對當代藝術的了解。一月二十三日至四月十二日,該中心推出了一項讓人驚異的北歐新浪潮工藝藝術展,題為「橫蠻無禮的:當代北歐創意工藝」(Irreverent: Contemporary Nordic Craft Art)。這項展覽呈現出丹麥、芬蘭、挪威與瑞典藝術家們,挑戰著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現代主義的美學觀與原則,棄絕了現代主義運動的細緻優雅與量產性,強調著製作者在技藝雕造行動中的角色,以及具功能性物品潛在的述敘特性。於是他們的作品展現出了非傳統理念可預期的種種造型與功能,觸發了工藝與藝術之間的嶄新關係,賦予了工藝在精緻藝術世界的角色一種截然不同的文本。

這項極具突破性思維的展覽,涵括了十位北歐當代工藝藝術家:瑞士的費瑞達‧佛澤爾曼(Frida Fjellman)、挪威的楚瓦‧甘斯修特(Tuva Gonsholt)、柏‧里斯加德(Per Lysgaard)、崔恩‧莫瑞茲‧艾瑞克森(Trine Mauritze Erikson)、璐易斯‧尼皮耶(Louise Nippierd)、瑞典的伊娃‧希爾德(Eva Hild)、尤拉‧維斯特(Ulla West)、丹麥的安德斯‧路華爾德(Anders Ruhwald)、芬蘭的安妮‧拉皮諾加(Anni Rapinoja)與嘉納‧斯瓦諾加(Janna Syvanoja)。

費瑞達‧佛澤爾曼的作品〈夜之夢〉,運用玻璃、陶、木、塑膠、合成纖維等,創造出了一個童話故事般的奇幻夢境場景,一個色彩繽紛的烏托邦世界,那裡有狐狸、麝鼠、貂、野兔、海獺與貓頭鷹,牠們似乎在為觀者陳述一則寓言故事,在那裡真實與虛幻、科技與自然、時間與空間都融匯在一起。在那個似是而非的場景裡,動物、物件與傢俱很巧妙地形成了一種精神性關係,沒有階級性、沒有強與弱、沒有人類的權勢存在。作者在孕造出的文化與自然現象之交會中,表達出夢想中的人類與動物的互動關係,一個比較美好的世界。芬蘭藝術家安妮‧拉皮諾加也是一位環保行動家,大自然一直是她所關注的對象,也是她工作的最佳夥伴。她認為人類已經越來越遠離自然這個原鄉,為了引發人們的省思,她運用著大自然中的零碎物質:柳條、成束的小麥、樹葉等,製作出了各種人們熟悉的鞋子、帽子與外套等美麗卻毫無功能性的物件,如〈大地之母的外套〉與〈大地之母的帽子〉。作者希望藉此引發觀者去探索個人與周圍大自然之美的關係。她的作品讓人潛意識裡想要去觸摸那材質,想要去接近自然、探索自然與回歸自然。

璐易斯‧尼皮耶以創作金屬藝術、人體雕塑與珠寶飾品著稱,她使用鋁金屬來創作,因為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金屬,而且質地柔軟可以製造出許多的形狀與色彩,於是她可以隨心地創造出充滿想像力的各式金屬雕塑,例如:作品〈浮華的毛皮〉與〈狂野的心〉。這些如同巨大的珠寶又充滿了異國情調的雕塑物,從頸部懸掛到肚臍,形同人體的盔甲或盾牌,那誇張而揚顯的戲劇化動勢,則凝塑出了一種無形而抽象的人體保護膜。楚娃‧甘斯修特是一位年輕而備受矚目的玻璃藝術家,作品靈感通常來自昆蟲與其他奇怪的生物,如:蟲、魚、蝴蝶等優雅柔軟的造型。極具感性的色彩與磨沙玻璃展現出的觸感,讓她的作品呈現出迷離異想的奇幻氣質。作品〈說話的奶頭〉,溫潤的圓弧造型,又如同女性的曲線身型,引人無限遐思。這件作品在她獨特的玻璃雕塑中,進一步展露出了女性細膩而感性的思維。

伊娃‧希爾德是一位陶塑家,她手工雕造出的典雅而細緻的波浪般造型作品,如〈波濤〉,基本上都是由雙曲線所構成的極簡幾何形像。然而這系列作品並不是以數學觀念排列出的造型,而是來自她生活經驗中的抽象風景,因此作品呈現出呼應人體的尺幅格局。這個造型內在與外在不同程度的擠壓變動,讓內部與外部的空間也不斷地在交替轉變或相互地挑戰著。創作者生活中的壓力、緊張、影響力等,便如是地反映在那薄細脆弱而且似乎不斷地流動著的白色陶塑中。在此,纖薄的白色陶體指涉著生命的脆弱本質,擠壓轉變著的造型,則是生命與環境不斷在改變著的風景。柏‧里斯加德的陶塑則充滿了歡悅、幽默與奇幻異想,作品〈三腳體〉的抽象有機造型,簡潔流暢、色澤溫潤,表面質感深厚又具有光采,形式與色彩古樸卻又具現代性。表面上方黏貼著鑲嵌圓型小玻璃,腰部圍繞著一圈如腰帶般的鍊子,這個如同人體也類似海中生物的奇異造型,讓人看了不免會心一笑,而神往著夢奇地的美妙與驚異世界。

本展藝術家使用著傳統工藝媒材:陶、玻璃、纖維、木材、金屬等,創作出了挑戰一般人對美、自然、傳統與創造力之本質觀念的作品。這些充滿後現代旨趣的工藝藝術家們,顛覆了工藝的陳規舊俗、既定模式與目的性,也進而挑戰著精緻藝術的定義。這項展覽是歐巴‧布也納藝術中心年度三個大主題架構中”儀式與救贖系列”的一部分。因為藝術所致力探索的超卓境界,在創造的過程中提供了救贖之途,能夠引導觀者在藝術龐然的想像空間裡,去體會他們所渴望的另類經驗並且獲得啟發。(本文刊載在四月份藝術家雜誌)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Spelling Bee"音樂劇

讀書會的書友Joyce是灣區名人,三月二十二日我在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的演講,她有來捧場,於是對我的書「當代纖維藝術探索」有興趣,在寫伊媚兒連絡中,她邀請我這個週日下午一同去San Jose Repertory Theatre看音樂劇" The 25th Annual Putnam County Spelling Bee"。這是我第一次進城去看戲。

聖荷西劇院成立約二十年,屬於中小型劇場,約560個座位,每年推出六場音樂劇。今天演出的"Spelling Bee",是獲得東尼獎的音樂喜劇,在紐約百老匯演出了1200場,最近才結束。它描述著六位不同人格特質的中學生,在參加拼字比賽過程中的自我成長,也從中交錯地審視他們的家庭關係、對科學、愛、價值觀與道德責任的認知等等。在聖荷西劇院演出的這齣戲,音樂與台詞由William Finn製作,導演是該劇院資深的藝術總監Timothy Near。音樂劇的特色即是將台詞融入在優美的樂音中,而這齣戲更讓台上與台下自然地交流,並且每場演出都現場甄選三位觀眾,加入拼字演出的場景中,整齣戲流暢、逗趣又感人。

讓我回想到在台北時,經常去國家音樂廳、戲劇院與城市舞台看各種表演,還有1995年曾經在紐約半年,到處看show與看展覽的經驗。日常生活或許是平凡與規律的,但是應該隨時地為自己的人生添加些色彩與趣味吧,如此,生命也才會更加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