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Planet Earth

放寒假了,Albert回到家便被召去當Jury還入選了,這週連續三天都得去Santa Clara法庭。這是我們都嫌麻煩又花時間的事情,他卻高興得很。年輕人對沒嚐試過的事,就是想要去體驗呢。倒也好,作為美國公民是應該去認識一下美國的司法體制以及其運作等事。

晚上在家Albert推薦我們看英國BBC製作播出的"Planet Earth"影集。以前看過一些,現在Albert將影片從電腦接到電視上,讓我們每天晚上看一集,便可以好好地看完這系列難得的紀錄片。

於2006年播出的這系列有關大自然的紀錄片共有11集,將地球生態環境以主題面向來劃分,涵蓋著:兩極之間、雄偉高山、淡水資源、洞穴迷宮、奇幻沙漠、冰封世界、遼闊平原、富饒叢林、多樣淺海、季節森林、無垠深海。由71位專業生物與動物攝影師,踏遍了62個國家,遠征204個外景地進行拍攝,花了五年的時間,捕捉到了許多讓人驚豔的珍貴的鏡頭,播出後立即獲得了全球的好評,當然也獲得了無數的獎項。

這系列大自然的紀錄片有極高品質的攝影、編製和配樂,它如同放大鏡般地檢視著,又極盡優美地展現出了地球上動植物的物種、習性、生存等等議題,以及自然環境在季節與極端氣候下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我們平常看不到的鳥禽、昆蟲、動物,以及大自然的各種超卓狀態。在精妙的攝影鏡頭下,每種生物都是那麼的美、那麼的獨特。甚至微小的螞蟻和白蟻的生態、群體的工作等,都展現出了動人的生命力,幽默的鏡頭畫面也令人讚嘆。雖然弱肉強食是大自然不變的定律,是食物鏈的必然,在影片中不論小鳥的覓食昆蟲、虎豹老鷹等的獵食,卻讓人看了也要誠心地尊敬,因為那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

非常感佩今日攝影技術的絕妙與高超,能夠捕捉住任何人眼無法看到的微細情景,以及山川百岳沙漠峽谷等龐然的格局和絕妙的境界。讓我們更深刻地感知地球美好或嚴峻的風貌,以及萬物的奇妙和生命的珍貴。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Frank Stella 回顧展

目前舊金山de Young Museum正舉辦著美國藝術家Frank Stella (1936-)創作六十年的回顧展,展出了五十件具代表性的繪畫、浮雕、雕塑和草圖等作品。崛起於抽象表現主義盛行的1950-60年代,當時許多畫家在畫面上恣意而且狂飆地展現著他們豐沛的情感或心緒時,Stella卻特立獨行地、漠然地排拒把畫面當作打開另外一種情境或意象之"窗"的傳統繪畫思維。他在1959年以一幅黑色的繪畫驚艷藝壇,讓"畫面"回歸到二度的、平坦的表面,讓繪畫就是繪畫本身的行動與結果。他說「繪畫就是有顏料在上面的平坦表面」,"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也就無須額外的遐想。

在如此低限主義的思維中,Stella的抽象繪畫繼續從單色平坦畫面的鑽研進展到多色平坦畫面。他拆解了畫面上虛假的三度空間幻象,探索著平面空間在平坦的色彩中所展現出的無限趣味。更進而提出了畫面開始於何處,結束於何處的議題,以及畫面與周遭牆面間的關係,由此破除了繪畫被框限在四方型畫布中的傳統型制。於是"塑型畫布"(shaped canvas)繪畫與幾何圖案,成就了1960年代後期,Stella另一個創作上獨特的語彙。

在對畫面與空間的不斷地探究、推演與突破中,1980年代間,Stella持續地根據平面繪畫的元素:點、線、面、體積,再從色彩、型狀與構圖中,將平面的圖象推出了二度空間,建構在三度空間之中,如同更複雜的立體書的畫面構成。讓圓柱型、圓錐形與交錯的各種型狀,都從平面上站立起來,展現出了體積和量感,比浮雕的構成更具體而真實,讓繪畫具現"物件般"的本質,讓三度空間真正地存在於繪畫之中。他的建築般手法讓繪畫這個媒介似乎重生,進入了另一個寬廣的境界。

在玩味立體造型中,Stella自然而然地也創作出了雕塑,而且是結合科技、電腦、3D設計等,來探究新的造型、素材與技術。此時的Stella已經是70餘歲的高齡,然而他的藝術創作能量和魅力,仍然不墜並且煥發著傲人的光采。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Home Land Security" - Art Exhibition in Presidio

日前美國總統大選(11月8日)剛過,美國人民兩極化的情緒反應沸騰,全國各地喧擾不安的抗議事件層出。許多議題如:移民問題、國家邊界安全、經濟狀況等等,在選舉前與後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無法避免的話題。此時"For - Site Foundation"與國家公園服務處、金門國家公園以及Presidio信託合作,在9月10日至12月18日推出了一項特展,展題正是"Home Land Security",展出了18位來自各國藝術家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錄像、裝置與表演等形式,展場就在金門大橋旁,Presidio國家公園裡Fort Winfield Scott被棄置了的舊軍事碉堡和房舍。

位於舊金山最北端的Presidio國家公園,過去兩百年原為捍衛舊金山灣的重要軍事要塞,於1994年才被設立為國家公園。"Home Land Security"特展即運用此地特殊的歷史意涵,讓藝術與場域對話和互動,讓藝術家在探討議題中大膽發聲。

以色列藝術家Tirtzah Bassel (1979-)的作品,運用膠帶直接在牆壁上黏貼出了進出機場的旅客以及嚴謹的安檢等情況。暗示著代表自由出入的旅遊,卻交纏著因為機場安檢帶給人們的不舒服、不安,以及喪失個人權利等等複雜的情緒。它也指出了空間與權力的微妙關係,以及私領域和公領域的界線滲入的議題。伊朗裔美國藝術家Shiva Ahmadi (1975-)的作品"Lotus and Knot"以水彩畫繪製再做成錄像(video),畫面上呈現出佛像蓮花座、旁邊許多模糊的人或動物揮動著各種砲彈。它象徵著宗教與政治、權力與腐敗,以及昇平的假象,但是這種假象又似乎隨時將會破滅。它呈顯的一種臨界點的風景張力,美麗又讓人提心吊膽。

韓國藝術家Do Ho Suh (1962-)的作品"Some/One"是一件巨大的衣服雕塑,由無數的軍人的名牌(dog tags)組構而成,如同一件刀槍不入的盔甲,暗示著權力是由群體所構成的。但是仔細一看會發現,那些名牌上的名字完全是虛假無意義的字的組合,於是不免讓人要質疑所謂的個人與群體之間凝塑出來的關係的真偽,以及這件如同圖騰般的盔甲袍服所帶來的安全感的假象。這件作品放置在那凋敝廢棄的空間裡,更具有弔詭的意趣。南非裔美國攝影家Alexia Webster (1980-)則用她專業的攝影為來自各國的難民們拍照,一幅幅照片呈現出完美的背景與人物構圖,這些肖像畫絲毫不會讓人聯想到畫面中的人物是難民。作者便如是地藉由攝影為拍攝者找回他們在逃難中必須拋棄的尊嚴和身份。

這項展覽用當代藝術的語彙探討著越來越複雜的國家安全問題,以及我們對保護個人身體和心理的邊界(border)的思慮。本展策展人Cheryl Haines說:「在這個不穩定的世界,安全措施會帶來新的威脅,"害怕"會阻撓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個人與政府所豎立起的屏障,則會掩蓋了我們共同的人性。」這項展覽讓人們在觀看中思考什麼是"家"?什麼是"安全"?並且省思在這個由移民所建立的國家裡,如何去除個人或國家在面對這個議題時的種種障礙。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

1960年代崛起於美國樂壇,並且在短短幾年之間,便成為了美國民歌之靈魂人物的Bob Dylan(1941-),真是一位傳奇人物,屹立流行音樂至今50年,仍然受到了國內外無數人們的熱愛與肯定。上個月Dylan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訊息出現後,再度引發了各界的迴響與討論,讓我也想重新回味Bob Dylan的音樂和事蹟。

於是最近看了兩部Dylan的電影:"I Am Not There"與"No Direction Home",也在圖書館借了audio book,在中午外出走路健身時聆聽,以了解他的生平和音樂。Dylan在20歲時即以充滿抗議內涵與哲思的民歌,反映出了60年代的美國──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和人心,獲得了民眾廣泛的迴響。他的歌曲在反文化、反戰的思維中,也奠立了美國民歌的復甦。然而Dylan的音樂並沒有停滯在那個叛逆青年時期的高峰,至今數十年來不斷地蛻變發展著。他對樂曲的探索涵蓋了鄉村歌曲、藍調、福音歌曲、搖滾、rap、爵士、蘇格蘭與愛爾蘭的民謠等等。

Dylan創作的歌曲述說的都是他對人生、對社會等等的細膩感悟。而他的歌詞總是出人意外地冗長,成為了一首首的詩也是一篇篇的故事。於是他的演唱如同是吟頌著詩歌,詩本身的意涵是主體,而Dylan藉由音樂,也讓他的詩遠播、更廣泛地流傳,並深入年輕人的心。諾貝爾文學獎便如是地肯定Bob Dylan「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表達」。Dylan是第一位音樂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此時的他已經75歲了。他從1988年開始的Never Ending Tour世界巡迴演出仍然在持續中,今年十月還在加州演出呢! Bob Dylan對創作與演唱的熱愛真的是持續一輩子,怎不令人景仰。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舊金山Art & Antiques Show

有別於往年,灣區在今年十月份裡已經下了幾場雨,氣溫也明顯地逐次轉涼了,過去幾年來的乾旱現象已然舒緩。這個週末氣象預告雖然是陰雨,但是週六倒是一掃陰霾,天空晴爽令人欣喜。於是決定前往舊金山參觀在Fort Mason Center舉辦的"秋季藝術與古董展",這個在美國西岸歷史最久的藝術與古董展,今年已經是第35屆,展出著歐洲和美國的六十餘位藝術經紀人所策劃推出的各項精彩的展品,包括:繪畫、雕塑、陶藝、攝影、玻璃、傢俱、織品、銀器、珠寶和各種器物,四天的展覽期間還有多項專題演講。而展場裡紳士名媛穿流,也成為一景。

展場有一個蠻特別的畫廊展出著巴拿馬原住民Wounaan部落婦女手工編製的籃器"Rainforest Baskets",這些運用傳統技藝所編製的現代作品,展現出了少見的多樣性圖飾。除了具有文化或宗教上象徵意義的傳統幾何紋案外,還有為了外國人的喜好而製做的色彩活潑鮮麗,滿佈美麗花卉和鳥獸圖案的籃器。這些可以在三度空間中欣賞的美麗畫面,除了展現出部落婦女個人精湛的傳統手藝技巧外,還有手工編織必然的漫長時間元素。可想而知這也是當地在振興傳統工藝,帶動部落的發展與技藝保存上努力的美好成果。傳統工藝品通常是沒有作者名字,但是這些Rainforest Baskets現代籃器都有個別創作者的署名,而且是屬於收藏的層次,價格自然也不菲囉。

美麗精彩的物品或藝術品太多了,我們升斗小民沒有能力也不需要去擁有,就用眼睛、心靈與文字一同來收藏吧。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初秋的週日+藝術

似乎今年夏天炎熱的日子不算太多,轉眼間過完中秋節,時序也就入秋了。北加州初秋的天氣有點變化莫測,幾天寒涼幾天暖熱,前兩個晚上才換上厚點的被子,後兩個晚上卻又得換成夏被。大家都說是"秋老虎",也就是美國人所說的"印地安夏天"(Indian summer)。秋老虎可以來了去,去了又回頭,如此流連忘返一陣子,氣溫逐次降低,最後才會在北風吹促下離開。所以目前十月的暖秋,應該好好珍惜。

週日一早去爬山,清晨的戶外溫度如深秋,當然要穿著外套夾克,但是走了半個小時後,燦爛的陽光就讓全身溫熱起來,必需脫掉外套了。如此一步一腳印地貼近自然,也讓身體無比暢快地邁步前行。清早爬山開啟一天的活動真是好。回到家坐在後院吃brunch看書報喝咖啡,陽光灑在花葉樹叢間,鳥鳴唧唧啾啾,唱著初秋的委婉和溫馨。柿子樹上果實纍纍,渙漾著美麗的橘色,吟詠著豐收。但是三不五時地,我們得放下手中的書報去追趕貪吃的松鼠,以保住柿子豐盈圓美的形象。這也是生活中必須的小插曲。

今天天氣非常舒適,這個美好的週日下午在史丹佛大學的Bing Concert Hall正舉辦Art Open House,於是約了Jenny一同去遊玩。今天下午Bing音樂廳對外開放,並且在室內與戶外舉辦各種不同的音樂、舞蹈、雜耍、特技表演和兒童工藝區等,讓社區民眾們得以全家一起來體驗音樂廳、藝術活動,也享受一個歡樂的時光。音樂廳正對面就是崁特藝術中心和Anderson Collection,我們當然也過去看看展覽。覺得史丹佛大學擁有豐實的文化和藝術又平易近人,真的是社區的驕傲和寶藏。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Nick Cave at Anderson Collection

幾年前在舊金山看到Nick Cave的多媒材立體雕塑展覽就深受震撼,非常欽佩他對生活週遭取得的材料之絕妙精彩地運用,雕造出了一件件充滿了奇思幻象又華麗璀璨的立體作品。

9月14日開始在史丹佛大學的Anderson Collection美術館展出了該館所收藏的Nick Cave的數件作品。陳列在一樓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在展覽室觀賞Nike Cave的表演錄影後,對他作品所要傳達的意念,便會有另一層次的理解。

Nick Cave (1959-)是一位很特殊的非裔美國藝術家,因為他也是位舞者以及表演藝術家,目前是芝加哥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主任。他喜愛收集和運用舊衣物、零碎布塊,以及各種被丟棄的、跟織品服裝有關的物件,再經由他獨特的思維作選擇、拼綴和組構,化腐朽為神奇,創造出了一件件真人尺幅的服裝雕塑作品。他那結合面具與服裝的作品除了瑰麗奇幻,真的可以穿上並且舞動表演外,還會發出聲響,所以他的作品就稱為"Soundsuits"。看了Nick表演的錄影後,覺得他讓服裝物件元素及色彩在空間中的舞動,如同在三度空間中創作著抽象繪畫,又有劇場的聲動,又如同原始部落的巫術或儀式性表演,召喚著某種意識和精神層面。

服裝就像保護著人的第二層肌膚,對身為非裔的Nick而言,服裝可以如同庇護的盔甲,穿著他自己創作的服裝表演時,他得以泯除自我,重獲能量,重新探尋和思考個人身份以及文化認同的議題。

Nick的服裝雕塑看似前衛誇張,卻又充滿了傳統的記憶與況味。他的服裝雕塑是可以永遠存在,而表演與舞蹈充滿了力能,卻是瞬間即逝。他的作品便如此地充滿了多層次的意念,啟發著人去思考自我,也省思人類集體的文化身份。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瀚墨玄音 - 高木森畫展


高木森教授是我在聖荷西認識的第一位藝術史教授/學者/畫家/評論家,高教授從聖荷西州立大學教職退休後,這幾年除了來往於加州、台灣、大陸等地持續教授藝術史和繪畫外,也得以更加著力於個人在繪畫上的探究。9月24日高教授應硅谷亞洲藝術中心之邀舉辦個展「翰墨玄音」,展出近作約60幅。

高教授鑽研東西方藝術史數十年,在繪畫上也力思創變,開展出個人風格,自創了「積彩畫」。即在水墨和色彩的融匯運作中,營造出層次、虛實、韻律。讓充滿生命力的畫面,在抽象和音樂性節奏中引動觀者的想像力,啟發人們的思維在古今時空中穿梭。與上次2009年在此地的個展作對照,可以看到高教授在創作上有了另一層次的悟得,以及更悠然於心的表現。高教授在藝術領域中化育學子數十載,同時在創作上亦獲得廣泛的肯定,因為他的繪畫在浩瀚墨林中展現出了玄妙之音。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Albert的台灣經驗

台灣科技部主辦的「科技台灣探索,Taiwan Tech Trek」(TTT)暑期研習計畫,即「候鳥計畫」,提供海外台裔青年回台灣進行短期研究或實習,讓這些台裔子弟得以進一步的認識與體驗台灣。從2005年至今,「候鳥計畫」每年有四、五百名額讓海外的台裔青年參加。很高興今年暑假Albert獲選「候鳥計畫」到「Intel-台大創新中心」實習兩個月,藉此機會可以重拾兒時對台灣的記憶,並且探望8年未見的奶奶和許多親友們。6月13日回到台灣,在姑媽家休息兩天後,便到台東住兩天探望奶奶,奶奶非常開心看到Albert。想當年移民美國時,Albert剛小學畢業,個子還很小,現在長這麼高了,追上了高大的叔叔和表哥們的身高了。大姐姐一家人在8月初也回到台灣,Albert得以和姐姐還有許多親戚們相聚,真是開心呢。

6月19-24日是「候鳥計畫」的Orientation,為期一週的團體活動由台中逢甲大學主辦,讓這些年輕人互相認識也熟悉環境。活動重點則在於認識台灣的傳統藝術、創新產業,參觀博物館、歌劇院、科學園區、科技公司,還請他們吃牛排、逛夜市、遊日月潭等等。在台中都住大飯店呢,歡樂一週後,便各自回到實習的工作地點。Albert選擇住在台大的男一舍,到「Intel-台大創新中心」走路只要10分鐘。但是他說宿舍很舊很髒,比Purdue差太多了。台灣天氣很熱,還好宿舍裡付錢就有冷氣。Albert的室友是三位來自以色列的大學生,週末他們曾一起去烏來,也和其他TTT的朋友們去墾丁、宜蘭等地遊玩。在台北搭捷運到處走,如:台北車站、東區101大樓附近等地,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吧。這些大孩子都至少二十歲了,所以他們也上夜店喝酒。Albert說在美國還不能喝酒,所以在台灣當然要去體驗,他也有喝醉過。是呀,年輕人都要體驗人生中的燈紅酒綠,這也是成長的過程吧!況且我們也管不到他了。

在台大一同實習的同學共有六個人,都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學校,所以在那裡也是認識新朋友的好時機。他們研究的主題是"Internet of Thing",應該蠻有趣的。8月13日整個實習結束的晚宴在福華飯店舉辦,Albert邀請了姑媽與大表哥參加。Albert他們這組獲得了Engineering類別中的第三名,算是不錯吧。兩個月的台灣實習,如此圓滿地結束。8月16 日回到聖荷西的家,8月18日便飛回Purdue準備開學。這學期開始不住學校宿舍,Albert與三位同學一同租了一間公寓,那麼就要展開另一種自理的生活方式了。成長的腳步就是如此一步步地邁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跨過。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加拿大郵輪之旅 - III

郵輪離開Prince Edward Island後便駛入St. Lawrence River,要開一整天的船才抵達旅程中的重點Quebec。8月12日早上7點鐘船就靠岸了,我們有一天的時間逛Old Quebec。但是天空不作美,陰雨不斷,還好下船走到Old Quebec並不遠,撐著傘或穿雨衣的熱情遊客們,仍然穿梭在大街小巷裡。1985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Old Quebec,創立於1608年,原為法國殖民地,洋溢著法式風情外,處處充滿了歷史的遺緒與瑰麗的文化風貌。

走在那石板路上,望眼看到的是石塊堆砌的古老屋宇房舍,窗檯或門前路邊佈滿著美麗的花朵,讓人覺得是走進了歐洲的巷弄。遠遠地就可以遙望到加拿大國家地標,建於1893年的經典建築"The Château Frontenac"。這座龐大傲人的建築位居54公尺高的山岬上,俯視著Saint Lawrence River,具有絕佳的寬闊視野和景觀,目前是由Fairmont Hotel所經營。這座如同童話中的城堡,也是世界上豪華飯店中最受歡迎的攝影景點之一。遊客們來到此地除了拍照留念外還要入內參觀呢。

這個以天主教為主的老城裡,許多保留下來的古建築與古老的天主教教堂,甚至許多平常的住宅,都有著金屬片包裹著的獨特屋頂,銀色、金色、綠色等,乃所謂的"Nouvelle France"風格,讓Quebec這個老城更顯迷人的魅力與獨特風采。老街上還有一幅不可錯過的五層樓高的巨大壁畫"Fresque des Québécois",彩繪著美麗的城市環境,還有以真人尺寸畫出的歷史人物、代表性作家、藝術家等,藉此陳述著這個城市的歷史,也讓歷史文化的精髓與人們生活結合在一起,深具意義。這個景點我們是在下郵輪後,參加一天的bus tour再回到此地,經由導遊介紹才知道的,否則可真是一大遺憾。

郵輪又開了一天船,然後8月13日在Montreal下船結束一週的航程。難得來到加拿大,我們便多停留三天,為了多看看Montreal和Quebec。於是下船後讓接我們的司機帶我們遊覽Montreal,但是當天天氣也是陰雨,對旅遊而言是打了點折扣。半天的時間裡主要參觀了Saint Joseph's Oratory of Mount Royal,這個天主教堂由教會牧師André Bessette草創1904年,據說因為神奇的治癒能力,湧入了許許多多的信徒和非信徒。促使了現代化的大教堂的興建,最終完成於1967年。它的巨大圓頂是世界上這類教堂建築中第三大的。在Montreal市中心的聖母殿堂"Basilique Notre-Dame"是此地最重要的景點,但是我們抵達時它因為有特別活動關門,無法入內參觀,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念,真是可惜。

8月14日Bus Tour帶我們到Quebec地區最大的瀑布"Montmorency Falls",高度比尼加拉瓜瀑布還高,得坐纜車上到頂端。雖然瀑布寬度並不算大,我們走過瀑布上的吊橋,再俯看大片白色水花傾瀉而下,也覺得頗為壯觀。25分鐘車程外的Canyon Sante-Anne則是一個在峽谷中的瀑布區,從上到下有三座吊橋,最高的吊橋距離河床約60公尺。它的山林步道很優美,我們走上去穿過三座吊橋再繞到另一邊走下來,約一個小時,也算走路運動了。看著深沉的峽谷、奔洩的瀑布上,還有人嘗試著懸掛在繩索上要渡過峽谷,真讓人佩服他們冒險犯難的勇氣。

這趟遊輪+bus tour走訪了美國和加拿大東部,讓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文化的形跡,圓滿了我們姐妹團聚的旅遊。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加拿大遊輪之旅 - II

在郵輪上沒有免費的網路可以使用,倒是讓人們重新回到了生活的本初,不會隨時隨地在看手機。然而每天郵輪靠岸後,大家一上岸都在岸邊休息區/藝品店大廳裡找wifi上網,與家人朋友聯絡、看email和分享照片等等,真的立即故態復萌。8月9日抵達加拿大Nova Scotia省的Sydney時已經接近中午,天空雲層很厚氣溫微涼,這個小城不是旅程重點,所以我們只在港口邊逛逛走走。這兒的手工藝品區空間倒是蠻大而且種類繁多,可以好好欣賞與採買。戶外還有個世界上最大的提琴,成為了人們拍照的主角。晚上郵輪上的show,便由此地的一對姐妹花以提琴、吉他和鋼琴表演Nova Scotia的經典民俗音樂,讓大家真切地感受那承繼自蘇格蘭音樂尤其是Celtic music的獨特韻味。

8月10日抵達Prince Edward Island的首府Charlottetown ,這個因為Lucy Maud Montgomery所寫的童話故事"Anne of Green Gables"而廣為人知的島嶼,是加拿大第23個大島,經濟上以農業為主,農作物又以馬鈴薯最多。沿海當然也盛產龍蝦、牡蠣等海鮮。此地海邊以紅色沙灘與岩岸著稱。我們一行六人仍然搭乘了一輛計程車遊島,沿途欣賞城市和海邊風景。兼導遊的司機帶我們到靠海邊的歷史地標,19世紀Queen Ann Revival風格的典雅建築Dalvay-by-the-Sea參觀。這棟既古典又現代的建築矗立在開闊的天地間,依傍著美麗的湖泊,已然成為極受歡迎的渡假飯店。

繼續沿著海岸走不遠處的The Dunes Studio Gallery & Cafe是一間非常有趣的畫廊藝品咖啡屋,寬敞的室內分隔著許多空間,展售著各地手工藝品與繪畫等,還有一間特色餐廳。屋外後面有一大片開闊的景觀雕塑花園,各色花草層次疊翠,遊走之間不期然地就會遇見雕塑品,其中還有許多佛像,東方西方、古今交錯,別有逸趣。之後當然要去參觀"Ann of Green Gable Museum",認識一下作者Lucy Maud Montgomery以及故事中的相關場景。這本小說中文翻譯為《清秀佳人》,故事中的主角安妮是位紅髮少女孤兒,滿懷豐富的想像力又能言善道,所有的自然景物在她的想像中,都變得有靈魂能說話。我們特別去走屋後的"Trail to the Haunted Forest",覺得這個濃蔭覆蓋的林中步道好美好舒服,但是如果在黑暗當中一定也蠻嚇人的。總之,人的"想像力"是可以呼風喚雨的,正如同作家與畫家手中的筆。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加拿大郵輪之旅 - I

8月6日中午前往Holland America的郵輪登船港口,準備check-in時才想到沒有帶Daddy的台灣護照,原來以為有帶綠卡即可通行美國和加拿大。check-in的負責人與海關聯絡了好久,讓我與Daddy等在旁邊。直到所有人都登船了,已經快四點,Daddy便叫我先check-in因為我有美國護照。他想若無法登船就到機場搭飛機回家吧,這情況讓我很愧疚與不安。我登上船時已經開始開船前的緊急狀況演習,約10分鐘後突然接到Daddy的電話,說他已經在船艙裡。海關最後一秒鐘允許他登船,真是萬幸,此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我與Daddy沒有吃午餐熬到了晚餐再作補償。晚上的"Show"很精彩,讓我們忘了今天的危機與等待的疲累。

8月7日郵輪抵達的第一個港口是緬因州的Bar Harbar,這個美麗的小城人口只有5000多人,downtown地區很熱鬧,可以見得就是觀光勝地。今天的天氣非常好,真的是碧海藍天白雲朵朵,鷗鳥點點悠哉地翱翔在船隻間。海邊的景觀的確如詩如畫。我們下船後沿著海邊走了一大圈再回到downtown逛街。而後走到Bar Island Trail,此地在退潮時陸地顯現,可以走到對面的Bar Island小島的。但是我們走到5/1路徑時潮水就已經逐漸地回漲,無法涉水過去了。我們到了下午兩點左右才回船上午餐休息。這天晚上是正式晚宴,晚上的Broadway Show非常精彩,45分鐘的節目編排與轉換非常流暢,歌者與舞者的表演水準很高。或許因為這艘是只容納1400人的中小型郵輪,所以表演節目必須好才能吸引遊客吧。

8月8日抵達加拿大的Nova Scotia的首都Halifax,今天我們有一整天時間,便找了一輛當地的計程車載我們六人到著名的景點Peggy's Cove Lighthouse。這座豎立在海邊的紅頂燈塔設立於1915年,被一片白色的大小岩石層疊環抱圍繞著,在平凡中又顯得不平凡。它是加拿大160餘座具有歷史的燈塔中最為人矚目,也是最受歡迎的拍照景點。居高臨下的海邊,波濤拍岸,白花卷浪,深邃的海洋,讓人神往卻也讓人又愛又怕。在浩瀚的天地間,人是這麼地渺小脆弱,所以海洋只能遠觀不可近玩吧。中午計程車司機帶我們去吃當地捕抓最新鮮的龍蝦,我們頂著大太陽,在戶外的木桌上吃鮮嫩的龍蝦,不需任何調味就無比美味,大家都認為是所吃過最好的龍蝦了。

下午回到港口,我們沿著海岸走Halifax Waterfront Boardwalk,長約3公里的木板舖成的步道整潔寬敞,路旁的建築、店面和餐廳各具特色,步道另一邊則是海岸水景,如此漫步遊走,東張西望隨興而愜意。無論到哪裡,走路就是最好的運動了。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波士頓文化采風

我們家三姐妹計畫了大半年的郵輪旅遊(從波士頓到加拿大的Montreal),經過了三番兩次的變更,結果大姐夫仍然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成行,大姐Lily只好找了好友福蘭作伴頂替姐夫。8月2日她們兩位先飛到舊金山來我們家住兩晚,稍作休息,8月4日凌晨我們一起飛波士頓,下午四時三十分抵達。記得上次到波士頓應該是三十年前,Shih-Hui剛去波士頓大學讀博士班時。時光飛逝,青春已然遠逝,換來的則是豐實的生命歷程吧!

波士頓創建於1630年,是歐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陸美洲所建立的城市,深具歷史與文化的價值。此地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並呈,讓城市更具特色。我們住的飯店在市中心,非常地方便。晚上我們到飯店轉角的Union Oyster House晚餐。這家有一百九十年歷史的餐廳,內部陳設古樸,顧客駱驛不絕。一樓有個oyster bar提供生鮮牡蠣。二樓餐廳裡燈光昏黃,充滿了歷史歲月的痕跡。餐廳以海鮮著名,我們當然要點clam chowder並且享受龍蝦大餐。這裡的clam chowder的確是真材實料, 濃稠甜美。可惜的是龍蝦蠻貴卻煮得有點過熟。飽餐後正好去走路,認識一下這個深具學術文化厚度的城市 。我們一路遊逛,經過了Old City Hall、Old State House,State Library等等,到了全美國最古老的公園,創立於1634年Boston Common,以及旁邊創立於1837年的Public Garden。寬闊的公園與美麗的花園裡,無數的市民和觀光客倘佯流連。此地晚上七、八點時的氣溫非常舒服,不冷不熱,晚風徐徐,讓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回走了兩個小時,一路欣賞市景。回到飯店後大家都覺得累得可以好好睡覺了。

Daddy說來到波士頓一定要去參觀哈佛大學,於是8月5日早餐後,我們隨著城市人們的活動脈絡,走路和搭地鐵到這所著名的學府,真的非常方便。進入校園裡就看到許多學生與家長在參觀校園,其中有很多華人學生,甚為熱鬧!美國大學排行榜第一名的哈佛大學,當然是所有人夢想和景仰的學府。哈佛大學除了是學術上的翹楚,它的美術館收藏品也深具實力,各種媒材與類別的藏品共約25萬件。一樓十九、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展覽室參觀的人潮最多,精彩作品如莫內的”Arrival of a Train”(1877)、「出-印象」,畢卡索藍色時期的作品”Mother and child”(1901)、馬蒂斯的靜物畫、喬治亞·歐姬芙的半抽象半寫實的景物繪畫,還有著名韓國媒體藝術家白南準的”Fluxus Express”等等。親晤名畫,總是讓人感動與感恩。

下午二姐Patricia與Jim也從紐澤西州飛抵波士頓,晚餐後大家便散步到港邊,經過了著名的Quincy Market,再沿著海港邊的步道遊走,正好欣賞美國東岸的夕陽美景。此時的天空中柔和的粉藍與細緻的微紅,映襯著海面上三三兩兩的船隻,在微涼的海風吹佛中,整個畫面顯得輕巧、寧靜、祥和,讓人心也得以滌除煩躁沉澱下來。

8月6日早上我們特別慕名前往Flour Bakery + Cafe吃早餐。這家bakery是獲得美國餐飲界奧斯卡金像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傑出烘焙師殊榮的華裔糕點達人張柔安(Joanne Chang)所開的店。Lily在台北的報紙上讀到,還特別帶簡報來給我們看。大家吃了此店的三明治都異口同聲地說好好吃,尤其麵包軟硬適中香柔可口,價錢也不貴,真的吃得很滿足。所以囉,出來旅遊除了賞美景外,尋找美食的經驗更成就了記憶中美好的一部分。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John Steinbeck & Cannery Row

Movie club這個月觀賞和討論的電影是1982年所拍攝的影片"Cannery Row",乃根據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出版於1945年的著作。獲得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史坦貝克,出生與成長在加州的沙林那鎮(Salina),就在著名的蒙特瑞灣(Monterey Bay) 附近,距離聖荷西約一個小時車程。觀賞這部影片是為了Movie Club的10週年慶活動暖身。活動就是將前往史坦貝克的故居,品嚐當地餐點以及前往"Cannery Row"實地參訪,體驗那個時代的環境與氛圍。史坦貝克許多部小說的故事背景,都在他的家鄉蒙特瑞灣或附近的加州地區。所以他是加州人的驕傲與榮耀,也讓我們對這位作家和他的著作倍感親切。

藉此時機,從Henry那裡還借到了以史坦貝克另外兩本小說:出版於1937年的"Of Mice and Men",以及出版於1939年的"The Grapes of Wrath"所拍攝的影片,另外還有一部"The Great Depression",一併觀賞。也因此再度省思了美國在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的艱辛。尤其是當時在美國中部大平原地區,因為乾旱以及沒有適當的水土保持措施,而引發了嚴重的沙塵暴(dust bowl),重災區如:德州和奧克拉荷馬州。於是上百萬英畝的土地荒蕪,無數的家庭離鄉背井,千辛萬苦地遠走到了黃金海岸的加州,到農場作工勉強維生。"Of Mice and Men"與"The Grapes of Wrath"的故事,即深刻且寫實地呈現出當時的社會狀態與農民生活的艱困、不公平、無奈;揭示出甚至底層的平民農工都有著小小的夢想,卻無法與命運抗爭。對照今日美國社會的富足安樂,1930年代的美國真的是一個讓人無法想像的黑暗時代。

出版於1945年的"Cannery Row",完全不同於前述兩部著作的沉重與苦澀,已然跳脫了1930年代的艱困與悲苦,描述著住在蒙特瑞灣罐頭街上,小地方小人物的純樸、溫馨、幽默的故事。它的情節與場景都非常簡單,這條街上的人物不論無業遊民、妓女、雜貨店老闆、唯一的知識份子Doc等,都呈現出那個時代人心的純真和善良。電影是輕鬆浪漫討喜的,可以看到史坦貝克對平民,尤其是社會上弱勢者的關注以及賦與他們的真性情,但是當然無法表達原著作者在字裡行間的深刻思維。若只看這部影片,是絕對無法認識史坦貝克在文學上的深度、厚度與特色。總而言之"Cannery Row"是史坦貝克作品中難得地以浪漫寫實主義的思維著墨的。

史坦貝克的文學充滿人道主義的關懷,並且以洞察社會的自然寫實主義風格著稱於世。他以豐富的文字想像和哲思,紀錄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情境,表露出他對土地的摯愛、對底層與弱勢人民生活的關注和同情,最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雖然當時負面的聲浪也不小。史坦貝克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中,提到「作家的職責在於說出,並且稱頌人類具有追尋心靈與精神之偉大的能力,還有勇氣、同情心、愛,以及在挫敗中的英勇。在對抗虛弱與絕望的無止境戰爭中,這些特質正是"希望"的鮮明旗幟。」史坦貝克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舊金山現代美術館

經過三年的擴建,舊金山現代美術館終於在5月14日重新開幕。由挪威建築事務所Snohetta以及主要建築師Craig Dykers所設計擴建的白色建物,在既有的傳統現代主義硬邊盒狀形式的舊館後面,添加了10層樓的空間。除了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增加了約三倍外,還有45,000英呎的開闊大廳供民眾活動。新建築外觀壁面以白色不規則切割紋面或折疊紋,精巧地與原建築的嚴謹規律紅色磚面產生對照和對話。藉美術館的意象空間,讓創意與變化融入現代城市規律的建築面向,在吸引人們的目光中,也引發人們對內部藝術展覽的想像與期待。

舊金山現代美術的擴建,主要是為了展陳Donald and Doris Fisher允諾借給美術館100年,共一千一百餘件的現代藝術收藏。有了寬敞的空間,美術館的開館展覽共推出了19項,展出了約1900件作品,其中約260件來自Fisher的收藏。展品數量驚人,卻仍然提供了作品和觀眾們舒適的空間感。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都有獨立的展覽室作全面的展陳和說明:例如:Alexander Calder, Ellsworth Kelly,Agnes Martin, Chuck Close, Andy Warhol, Diane Arbus, Gerhard Richter, Anselm Kiefer, Clyfford Still等等。

面對Howard Street的新入口大廳是Richard Serra的巨大鋼鐵雕塑,如同一座現代城市中的迷宮。"鋼鐵"似乎象徵著工業時代傲人的成就與今日城市的文明。然而這件作品龐大的量感和氧化了的鋼鐵質感,煥發著時間積聚的溫厚,深情地邀請著觀者進入其中,引導著人們在它界定出的空間中遊走、呼吸、與之互動。置身其中,真的讓人感受到作品深厚的能量正與我們活躍的生命力,在吸納中反射映照,並且無限漫延,甚為奇妙。這就是藝術創作的美妙旨趣吧!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The Broad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南加州的洛杉磯是加州第一大城市也是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約市,以幅員廣大,交通擁擠著稱於世。然而令人想像不到的是,洛杉磯有八百多間博物館和畫廊,就人口密度與博物館和畫廊的比例來說,算是全世界城市之冠。2015年9月20日這個城市在Grand Avenue上又添加了一間當代美術館"The Broad"。

由企業家、收藏家暨慈善家Eli and Edythe Broad夫婦斥資1.4億美金興建的嶄新美術館,收藏了1950年代至今約兩千件當代藝術品。純白色蜂窩般獨特的建築外觀,如同一片白紗籠罩,潔淨而透光,低調卻又充滿著生息。美術館完全免費開放參觀,以嘉惠民眾。然而網上預定的入場券通常要排到一個月後,現場排隊入館則要等一個小時左右。既然美術館慷慨地歡迎參觀,那麼排隊算什麼呢,當然要入內探其神采、窺其寶藏。

進入館內,迎賓大廳以低限主義風格的銀色圓拱形的室內空間讓人驚異。由於主要展場位於三樓,二樓是行政部門與典藏庫房櫥窗,觀眾必須登上電扶梯經由圓拱形細長通道直上三樓(如同經由太空艙管道),抵達那個開闊的藝術世界。邁入展場首先看到的就是普普藝術家Jeff Koons的招牌作品,色彩艷麗的巨大〈鬱金香〉以及〈氣球狗〉。Koons以流行文化中平庸的物像為創作題材,向來有"譁眾取寵"之疑。但是他挪用與再現大家熟悉的物像,在歌頌消費主義與世俗景物中,以誇大的尺寸造型,凝止了人們記憶中與那物像有關的歡樂時光,不也正是這個時代的寫照!

The Broad的館藏品非常精彩,約二十個寬闊的展覽空間裡,每位藝術家的作品都被盡情地呈展著,包括:Jean-Michel Basquiat, Barbara Kruger, Cy Twombly, Ed Ruscha, Kara Walker, Joseph Beuys, Jasper Johns, Cindy Sherman, Robert Rauschenberg等人的作品。Robert Therrien (1947-)的作品"Under the Table"是一組巨大的桌椅,帶給人們既熟悉又怪異的空間感覺,走入其中也讓人回憶起小時候常會在桌下玩耍的情境,或是愛麗絲漫遊仙境的故事。這件作品幽默慧黠,既真實又充滿幻想,也讓人思考著它是雕塑或只是一般的桌椅。

一樓的特展空間展出著名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的"Infinity Mirrored Room",因為這件作品限制一次一人進入體驗,每人只有45秒的時間,所以登記等待時間約兩個半小時。於是觀賞完三樓的展覽再回到一樓,正好可以進入了。有圓點女王之稱的草間彌生,以繽紛色彩、重複圓點堆砌而成的雕塑或裝置作品,創造出了一個個奇幻世界,在世界各地的展出,總是吸引著廣大的群眾。這個《無限鏡屋》是藉由鏡面與無數的小燈光,創造出了無限無垠浩瀚無盡的星空寰宇,讓人置身其中,如同在滿布星辰的太空之懷抱,那種體驗非常奇妙。

草間彌生因為從小就被幻覺所困擾,所以藝術創作是她「將心結和恐懼直接轉為表現的物件,並將自己融入其中以消除自己的存在。」她獨特的藝術型態也讓大眾得以融入其中,忘掉自己的存在,以神遊藝術之境。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 Botanical Gardens

位於洛杉磯東北邊San Marino的Huntington Library, Art Collections & Botanical Gardens是南加州顯著的藝術地標,1919年由鐵路、地產大亨Henry E Huntington (1850-1927) 所創立。這位具有遠見與文化視野的企業家,熱愛書籍、藝術與園藝,於是終其一身,凝聚了龐大而且精彩的收藏。圖書館擁有四十二萬冊稀有書籍以及七百萬份手稿,其中以英美歷史與文學的稀有書籍和手稿為重點。此地也是研究美國西部拓荒史的重要圖書館。一樓的展示廳非常特別,在題旨:"Remarkable Works, Remarkable Times"中,以主題相關事項的歷史性對照方式,陳列出約150種稀有資料、書籍與手稿,這種非預期的展陳安排,提供了觀眾另一種觀照和思考歷史的方向,也由此對這個圖書館的收藏有了嶄新的認知。

Huntington的藝術收藏則以十五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歐洲藝術,與十七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藝術為主,分別在三棟宏偉典雅的建築內展出著。園區那麼大而展品又那麼多,當然還是選擇性的看囉。極為顯著的展品如:十八世紀英國最著名的肖像畫家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的"Blue Boy"(1770),如真人尺幅的繪畫陳列在展覽室的中央,立刻就吸引了觀者的注意。深沈的墨色背景襯托出穿著寶藍色亮面絲綢的少男,臉色紅潤、帥氣英挺,貴氣逼人。那迷人的寶藍色澤在如劇場的光線下,在極其精巧地筆觸與層次設色中,在隨著人物的姿態引展出的服裝皺褶裡,呈現出了優雅而美妙地變化。Gainsborough的肖像畫自然而感性,人物服裝在視覺上的纖細瑰麗觸感,更是畫面的一大特色。緣由是他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布商,所以Gainsborough自小對布料的認識與感知有別於他人,也讓他的肖像畫盡現奢華浪漫的迷人風采。

看畫看累了,正好去遊走花園。新近開放的中國園區「流芳園」,由來自蘇州與加州的建築師和工藝家所共同建造,乃中國境外最大的中國園林之一。在此樓閣、亭榭、拱橋、曲徑、荷塘,柳樹等等,如同中國卷軸,典雅悠約的畫面逐一展開。倘佯在園區裡,覺得如同回到了中國。南加州華人眾多,這個園區即是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致敬吧。許多中國節慶相關活動也都在此舉辦,所以此地也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展演場域。目前這個園區開放的區域僅是2008年完成的第一階段建造。我們期待整個中國園林的完成,讓中國文化藝術的精神與美,多面向地融入美國現代社會當中。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長週末 -- 南加行

學期結束了,Albert從Purdue回到家,5月24日到Campbell參加宣誓,成為了美國公民。很高興暑假裡,Albert獲選參加台灣國科會候鳥計畫,將可以回台灣實習工作兩個月,藉此機會可以重拾兒時記憶,再認識台灣,也探望奶奶與其他親友們。但是得趕緊辦美國護照,因為計劃6月13日回台灣。

於是Memorial Day的長週末我們南下Irvine到Diana家,讓Albert與兩個姊姊還有三個小朋友們聚聚,因為Albert舅舅是小朋友們的最愛。5月28日(週六),我們一大早8點10分出發,下午兩點半左右即抵達Diana家,車程算是順暢,只有在進入洛杉磯的一段路程總是塞車。半年不見,三個小朋友都長高了。Wesley拉中提琴,還參加科學競賽等獲得許多獎項、Chloe拉大提琴、Angeline畫畫和跳踢踏舞,三個小朋友都很棒呢。美國的學習環境除了學科活潑多元外,更重在發掘和培養孩子們各方面的才能。只要孩子們也產生了興趣,自然地在學習上就會不斷地進步。覺得現在的孩子們比我們這一輩真的優秀多了。當然我們也總是期待著下一代要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5月29日全家人一起到位於Pasadena北邊的Descanso Gardens走走。這個植物園佔地150英畝大,有無數的植物與花卉,例如:玫瑰花、紫丁香花...等等,此地還是全世界最多山茶花的植物園之一。但是花季似乎過了,沒有看到很多的花兒。然而當天氣候陰涼,遊走在植物與花草間非常愜意。園區還有個畫廊(Sturt Haaga Gallery),目前展出著纖維素材的創作,還有個手工藝桌讓人們引線隨心縫綴,三個孩子也很認真地在那兒玩針線創作呢。

我們在下午兩點多才離開植物園到位於Glendale的著名麵包店Porto's Bakery & Cafe午餐。南加州各地都有許多好吃的店,Porto's Bakery & Cafe也是。慕名而去的人不分遠近,門口總是大排長龍,因為點心和三明治等等都別具特色、平價而且美味。我們品嚐後也覺得,的確不虛此行。購買的人都開心滿足地提著大包小包的袋子離開,根本不在意排隊等待。所以在美國,等待真的是生活中的必須,也是美味的見證。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後院的蛻變

一直惦記著夏天來臨前要將我們家雜草叢生、凌亂的後院,清理乾淨並且重新規劃設計。四月下旬找了contractor,花了兩個多禮拜的時間還有許多的銀子,終於讓後院煥然一新。頓時覺得後院變大好多,果樹和其他植物與花卉也各就其位,可以好好欣賞了。氣象一新讓人也覺得神清氣爽。我們當然也添加了舒適的戶外桌椅。覺得此時的戶外空間,才真正地成為了室內空間的延伸,讓人隨時都會想要到後院坐坐,喝咖啡看書報,享受陽光和空氣,也看看各色的花兒、看看果樹結果了沒有。不時地,還會看到蜂鳥來訪呢。Daddy開始種菜、培苗,每天在後院走來走去,倒也是退休生活中蠻好的活動。

我們家室內空間不大,現在寬敞美麗的後院讓生活空間擴大了,生活品質當然也加分許多。覺得擁有一方土地,真好呀!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讓靈魂回家 (Returning Souls)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Shih-Hui在四月中旬從德州休士頓來到灣區,在白忙當中抽空來我們家住一晚敘敘舊,距離上次在台北相聚已經五年了吧。我們有幸在北伊大唸書時作為室友,結緣至今也有三十餘年。Shih-Hui而後在波士頓大學完成作曲博士學位,在休士頓的Rice University音樂系任教至今已經是系主任了。

Shih-Hui是一位非常認真創作與工作的人,在專業上獲獎無數。更重要的是她一直以母國台灣為榮,她的音樂也融匯了西方與東方/台灣,以及新音樂與傳統音樂的元素,廣受讚賞。此行一週先到柏克萊大學音樂系再到U.C. Santa Cruz發表她的音樂。因為那週辦公室很忙,否則再遠我也一定要去欣賞Shih-Hui的音樂會。

Shih-Hui很貼心地帶了一張她的作品集CD送我,那正是我所期待的呀。於是現在我每天中午出去走路時,便戴耳機聆聽她的音樂《讓靈魂回家》 (Returning Souls),讓我回想到當年在北伊大時經常與她去聽音樂會的美好時光。

這片CD音樂涵蓋三部曲;《讓靈魂回家》在音樂中探索台灣阿美族的傳說,省思原住民的文化傳統。《爆米香》是台灣童謠歌曲的重新詮釋。《梅花操的回響》乃融合了南管樂的創新曲目。最後一曲《請恢復我們的姓名》則闡述著原住民處於今日社會狹縫中生存的困境。第一次完整地欣賞Shih-Hui的創作,覺得她的音樂從關懷原住民和原鄉出發,創作出的嶄新樂曲"意境"非常豐美、浪漫,又充滿了生命力,在多層次的樂器與聲音交互鋪陳中,牽引著人心,也讓人的想像力隨之穿越了過去與現在,沉浸在無形的文化質素和氛圍中。更讓我的鄉愁不其然地湧現。

Shih-Hui以她的作曲專業,結合東西方音樂的元素和人才,將台灣以及不為人注意的文化議題,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份心力怎不令人讚賞。(Shih-Hui Chen網站)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十六世紀矯飾主義的精彩版畫

在西方藝術史美麗浪花翻轉蛻變的漫長歷程中,每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風潮與流派都在承先、破格、開創、啟後的脈絡中展現風采。從中世紀(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寫實主義手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維,創作出以"人"而不是神為中心的藝術以來,人所存在的紅塵、俗事,以及環抱著人的大自然和生活環境等等,便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竭、描繪不盡的題材。

十六世紀的矯飾主義藝術算是文藝復興之後的第一個前衛藝術,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藝術在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蘭基羅所奠立的均衡、和諧與完美形式表現的反動。於是矯飾主義以誇大的表現風格、不平衡的姿態、充滿想像力的戲劇化場景,以及充滿力能與動感的繁複構圖,形成極為明顯的風格。

史丹福大學的崁特藝術中心目前正展出著"Myth, Allegory and Faith: The Kirk Edward Long Collection of Mannerist Prints",一百八十餘幅精彩版畫乃十六世紀藝術恣意、誇張的美學之縮影。例如:Agostino Carracci (1557-1602)的版畫"Aeneas Fleeing Troy with His Family"。在宏偉沈重的古典建築之前景中,慌亂奔逃的人物,在精妙的細節、袍服、動勢、光影的表現中,呈顯出強而有力的戲劇性影像,如同電影場景的一個定格,深為動人。

在矯飾主義藝術中的人物身體都被拉長、姿態誇張扭曲、輪廓鮮明,畫面空間充滿神秘意趣。似乎藝術家們競相在複雜構圖表現中,展現高超的技藝,讓人驚嘆。矯飾主義肇興於義大利中部,繼而流傳歐洲,在繪畫、雕塑、建築藝術上形成短暫的風潮。雖然矯飾主義很快地就被而後的「巴洛克」藝術所取代,但是矯飾主義藝術家也代表了勇於突破、追求自我蛻變和表現的人文精神。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New Quilts by Kaffe Fassett

在拼布與織品創作的領域裡,男性創作者當然是少數。然而這些少數的男性藝術家的作品卻都會讓人驚嘆與佩服。目前在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正展出著十五件來自英國York地區The Quilters' Guild Collection收藏的古老拼布(1870-1949),以及出生於舊金山的國際知名藝術家/色彩大師Kaffe Fassett (1937-),呼應這些歷史拼布所創作的二十件當代作品。於是展場以古今對照方式展陳,讓傳統拼布的技藝與思維,與當代時空銜接;讓觀者可以看到古老技藝的承傳以及當代作品的巧妙蛻變和對照。

Kaffe Fassett出生於舊金山灣區,二十七歲時移居英國,進入色彩瑰美豐富的針織設計領域,作品隨即獲得國際廣泛地矚目。1980年代Kaffe經由系列的電視和廣播節目推廣針線技藝,介紹色彩的探索與運用,造成廣大的迴響和參與,啟發了無數針織者對色彩的認識以及大膽地探索。英國工藝協會也邀請他在電視上訪問傑出工藝家等,進一步喚起大眾對工藝的熱愛。1988年,Kaffe成為第一位在Victoria & Albert Museum展覽的在世織品藝術家,展覽隨後也巡迴了許多歐洲國家、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展出。

1990年代,Kaffe開始接觸拼布,作品當然呈現出了他精妙璀璨的色彩配置,充滿了時代的生命力。在本展覽中即可看到,Kaffe作品洋溢著熱情和對色彩的絕對信心,圖案即在色塊的轉變中傲然浮現。它們對照著歷史拼布的溫潤樸質含蓄,截然兩種情懷。本展還展出了Kaffe許多件針織作品、繪畫和多媒材作品等,可以看到傑出藝術家的才華都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