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莫內在北美館

3月16日參觀花博後便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年輕時曾在那裡工作了3年,到北美館就像回老家一般,看看老同事、看看新展覽,覺得時間的來去巧妙地寫在人與事物的變與不變之間。Jo請同事帶我進去參觀正在一樓主展覽室展出的「莫內花園」特展,因而得以避開排隊的人龍。有人情與一點特權,在走訪各地時真是方便多了。展場人數的控制還不錯,可以好好地欣賞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睡蓮。

這項展覽作品洽借自法國瑪摩丹美術館與蘇格蘭等地,以莫內在巴黎近郊吉維尼(Giverny)私人花園所創作的花卉及自然風景為主軸,共展出32件油畫。在花卉的主題下,串連起垂柳、白楊樹、睡蓮、日本橋、河岸風光等,呈現出莫內對流動光影的無止息追尋與探索。莫內生前最愛的吉維尼花園中的睡蓮池,在畫家筆下已經成為經典。這個花園與睡蓮,是他後半生近30年的創作對象,畫面上不論晝夜、四季變化、天光雲影、垂柳、藻叢、睡蓮等,在色彩所營造出的炫目光影層次的交匯下,卻又充滿了詩意與恬靜氛圍。數件作品中的垂柳或水紋或睡蓮的筆觸極為簡潔明快,具體物像已然抽離消失,呈現出了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精髓。莫內是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理念最純粹的實踐者,更是二十世紀抽象繪畫的先驅。他的作品在當年不為守舊的傳統沙龍所接受,卻在百年的時空中,歷久彌新,備受世人的喜愛。這就是藝術的"永恆"吧。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高雄市立美術館

旅行到任何熟悉或不熟悉的城市,除了觀賞各地的景觀特色,品嚐風味美食外,最重要的就是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畫廊了,以藉此了解當地的文化與藝術生態。3月12日在高雄當然就要去「高雄市立美術館」,當時的展覽有「臉書:神秘的肖像藝術」,從館藏品中規劃推出的肖像畫展從傳統人物畫的描繪到超現實與潛藏心性的混搭表現,展呈出藝術家對自身或對物像與週遭情境之關係的獨特觀點,一系列作品就如同攤開來的"臉書"(Facebook),具體而豐富的風貌,鋪陳出了一則則精采感人或引人深思的故事,它們串連成了有別於網路上facebook的另類情感交流的社群。

「打狗美術的開拓者:張啟華百年大展」展出高雄第一位赴日學習美術的畫家張啟華(1910-1987)的百年回顧展。張啟華生於高雄首富之家,少年時即展現藝術天份赴日研習美術,因為家族事業成為殷實的商人,卻仍努力不懈的在繪畫創作上耕耘。在二十世紀中葉,張啟華與劉啟祥等人創立了高雄第一個美術團體「高雄美術研究會」,而後又集結南部各地的美術社團成立「台灣南部美術協會」等,是高雄地區美術發展的先驅。這項展覽展出了約兩百餘件作品,描繪並紀錄著高雄當年的風貌與人文景觀,他的繪畫用色沈穩,構圖精練,值得細細品賞。很難得地也藉此短暫拜訪的機會,認識了南台灣大城高雄藝術文化的點滴與變遷,便覺得不虛此行。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可以說是台北近年來的盛大活動,從去年11月6日開展以來,吸引了國內外民眾參觀的人潮,聽說參觀人數已達6百萬。花博分為四大園區:圓山公園區、美術公園區、新生公園區與大佳河濱公園區,幅員廣大,參觀時當然必須有所選擇,聽說「未來館」與「夢想館」是首選。3月16日專程前往,便先到新生園區,但是「夢想館」的預約票早已售罄, 而「未來館」外則是蜿蜒漫長的人龍,我只好打了退堂鼓,就在園區內漫遊賞花吧,還好雖然是陰天但是沒有下雨,也可以走路運動。

園區參觀的人潮從幼稚園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到年長者都有,還有旅行團,所以雖然非假日仍然人聲鼎沸,還好園區的義工很多也都非常親切和善地維持秩序與提供協助。搭接駁車到美術公園區很方便,寰宇庭園區展出許多國家的點滴特色,戶外表演活動廣場上則定時地有演出。走過天橋到圓山公園區,仍然滿滿的人潮及聲音,因為旁邊就是「遠東環生方舟」館,於是就跟著排隊也等了約45分鐘。

「遠東環生方舟」是由回收的寶特瓶如樂高般拼接建構出的方舟建築,它運用環保素材以及引用大自然的陽光、水與風資源於一體,讓人們在此體驗這個新世代環保建築如何融匯自然元素於生活空間中。從一樓的水岸與綠廊認識台灣的風的力量與水的淨化與循環,提醒人們珍惜與善用自然資源。在二樓則可以近距離地審視寶特瓶六邊形的建築結構與特色。寶特瓶的半透明性讓它透光,於是在夜晚,這棟建築會展現出媚惑人的燈光秀。「遠東環生方舟」環保與再生的建構理念值得敬佩,尤其在今日地球資源面臨耗竭之際。很遺憾,這是我在花博看到的唯一一個館,是否這就是參觀博覽會的必然狀況,想看的大多看不到。之後就無法面對吵雜的人潮,只好遁入對面的美術館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