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Edvard Munch at SFMOMA

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在30歲即以作品《吶喊》(1893)為世人所矚目。這位畫家為什麼會畫出那幅焦慮恐懼、末世般意境的繪畫呢?細究之下可以了解,家庭環境對個人身心的養成和人格的凝塑,影響真的非常巨大。

原來孟克的家庭充滿了悲劇和困頓,父母親早逝、姊弟相繼過世,接踵而至的悲痛深深打擊著他的精神和情緒。他自己又體弱多病,於是病魔和死亡的陰影也就烙印在他年輕敏感的心靈,並且持續一生。他的繪畫自然無可避免地晦澀、幽暗,充滿焦慮而且盡顯疏離、孤寂和絕望。畫面上強烈對比的色彩和線條,迸發出了震撼人的情緒張力以及緊張氣氛。

目前在舊金山美術館展出的孟克特展,審視著這位充滿爭議性的畫家的一生。共44件展品中,並沒有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吶喊》,各個時期的自畫像則佔了17件。孟克的自畫像就是自我的告白。他用不同的繪畫技巧和風格,在畫面上表述出了他自己在不同時期的心理和情緒上的種種變化。

孟克的畫面空間總是淺薄緊密,如同舞台劇的人物布局,讓人物、動作、空氣、記憶和時間在剎那之間凝固,流露著某種特定的情緒內涵和狀態。他的色彩充滿了象徵性,對後輩畫家們也多所啟發。孟克說:I was born dying. 這是多麼地沈重、傷痛而且絕望的告白。這個掙扎的靈魂也只有在繪畫中獲得心靈上某種救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