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The Art of Africa

非洲地區給人的印象多半是落後、原始而神秘,那主要是因為它的遙遠、疏離、貧窮、幅員廣大、開發緩慢等所造成的吧。這個世界第二大洲,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陸,族群繁多,在過去五千年的歷史長流中,自然也累積出了豐富的文化面象與民俗技藝。史丹佛大學內的坎特藝術中心(Cantor Art Center)特別從館藏品中規劃出了一項特展"The Art of Africa",展出約兩百件文物與創作品,時間軸橫跨古埃及法老時代至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呈現出非洲文化與藝術的多元樣貌。

本展的題旨環繞在(一)「塑造軀體,界定自我」,涵蓋了佩帶在身上用以界定性別、文化本質、年齡、社會地位等的裝飾品,例如各種美麗的串珠飾品、手環、項鍊、頭飾品、面具與服裝。(二)「經濟與交流」,展出古埃及時期的各式貿易品、精巧的銅塑、石雕、木雕、器皿,以至當代描繪著繁忙市集的抽象繪畫。(三)「蛻變的時刻」,則包括埃及木乃伊的面具、宗教與儀式性物品,以至十九世紀西非貝南共和國象徵著安康、智慧與平衡的雕像等等。

第一個主題的展品最吸引我,尤其是串珠飾品與服飾品,另外就是當代的創作。例如:奈及利亞女性藝術家Sokari Douglas Camp的作品"Accessories Worn in the Delta",用出乎人意料的素材鋼片焊接、金箔、木等,塑造出了兩位奈及利亞女性穿著傳統有著圖案的服裝,包裹著頭飾,然而身上配戴著的不是珠飾,而是槍枝與成串的子彈,如同游擊隊員。這件作品充滿了社會批判,審視著尼日三角洲地區因為探油公司進入,利益為私人所攬而摧毀了當地社區的原貌。這種社會的不公正不僅讓當地的男性憤而成為游擊戰士去破壞探油公司,連女性也加入了。這件雕塑在視覺上極具震撼力,它也與眾多非洲文物展品極為不同,沉默卻叛逆,表述出強而有力地控訴;它正是本展題旨"塑造軀體"以呈現出自我的認同與社區關係的例證。

從這項展覽的規劃可以看出,坎特藝術中心匠心獨運地要提供觀者,探視非洲藝術與文化的不同視野,從歷史的深度與多元性,也從時間、地域、主題與媒材各個面向,來了解人性不變的本質。(Photo courtesy of the Cantor Arts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Mark Adams的織錦畫

織錦畫(tapestry)最早在古希臘時代,約西元前三世紀即已出現,十四、十五世紀時在歐洲 - 尤其是法國與荷蘭 - 開展出了嶄新的扉頁。傳統的織錦畫通常是由畫家繪稿,再由編織藝匠來製作;基本上是在直立式的編織架上織作,由緯線起花、經線伏底來建構出複雜又瑰麗的圖像,這些巨幅的織錦畫通常陳述著王宮貴族的征戰事蹟、聖經與神話故事等等,它是藝術與工藝完美結合的例證。然而有了繪畫為什麼還要製作織錦畫呢?因為羊毛編織出的作品具有實質的觸感,除了裝飾古代城堡巨大的牆面外,寒冬裡還有保暖的功能,也能夠隨時捲起來帶著走,還真是一舉數得。

當代延續著傳統織錦畫的形式,開創出個人藝術語彙的創作者中,Mark Adams是顯著的一位,他以大膽的設計、富麗的色彩與戲劇化的圖像尺幅,提供給觀者難忘的視覺饗宴。因此目前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推出了Mark Adams(1925-2006)的回顧展,展出了二十五件大幅織錦畫,還有原始畫稿與小幅水彩作品等。

Adams是舊金山灣區著名的藝術家,1940年代曾到紐約,隨抽象表現大師Hans Hoffman研習,也曾到傳統織錦畫重鎮法國歐布桑(Aubsson)的國立藝術學院隨織錦畫設計大師Jean Lurcat學習。他對1960-80年間舊金山灣區編織藝術的復興有很大的貢獻,促使了舊金山織錦畫工作坊的設立,培育了許多編織創作者,他設計的許多織錦畫便是由這個工作坊織作出來的。因為巨幅的編織品耗時費力,個人之力是不容易達成的。〈夏威夷落日〉即一幅精彩的作品,畫面上色彩與造形簡單而重複的設置,晚霞璀璨的雲彩輝映著凝止的地平線與地面上的植物,畫面看似空無寧靜,卻又飽滿而令人驚艷,這就是Adams獨特的美學語彙。然而在此,編織家絕妙技藝的配合,更是作品能夠完美呈現出來不可或缺的層面。(本展展期至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