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宜蘭 - 幾米公園

回憶二十多年前首次看到幾米的繪本如:《向左走·向右走》、《微笑的魚》、《月亮忘記了》、《地下鐵》等等,就對作者以繪畫來說故事的能力衷心讚佩,也深深感動。幾米的繪本除了精湛的繪畫圖像的表述,還有極具哲思的簡潔詩意的文字,鋪陳出一則則的故事,說出了都會裡人們心中的寂寞、失落、感傷,還有夢想、期待、希望…,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共鳴,因為人們的心靈在幾米的繪本中獲得了某種療癒吧。


宜蘭是幾米的家鄉,這個純樸無華的小城鎮也因為幾米再度受到人們的關注。2013年在宜蘭火車站旁邊開幕的「幾米主題廣場」,讓宜蘭火車站有了「全台最可愛車站」之稱謂,在此幾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星空》、《微笑的魚》等等的人物或場景走出了繪本,如實地出現在你我身旁,遊走其中頓時如同時空變換,充滿了魔幻的趣味。幾米廣場以「記憶片刻風景」為主題,也讓人們在旅途中走過時留下了美麗的記憶。

《向左走·向右走》

《微笑的魚》


星空列車掛在丟丟鐺森林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花蓮的天空

台灣的東部海岸美景處處,離開台東到了花蓮天氣終於晴朗,很開心見到了蔚藍天空裡白雲朵朵輕輕飄揚,襯托著碧綠的大海與東海岸壯麗的山勢,真是絕美。我們住的民宿面對著花蓮的大海,清晨的堤岸步道與海岸公園在晨曦中顯得清澈明亮乾淨,無數的棕櫚樹隨風輕擺著。走在長長的步道上,聆聽海的聲音、聞著風的味道,在旅行的路上成為了我們感知大地與生命的樂章。

寧靜的海洋是溫柔的,細細的白色浪花輕訴著天地間千萬年的謎。人類的地景雕塑似乎企圖解讀這美麗的密碼。


蘇花公路上的「清水斷崖」幾近垂直的陡峭的山壁高大宏偉,依傍著藍綠色的開闊大海,巨大的落差讓它成為了台灣著名的八大景點之一。以前緊臨懸崖的狹窄蘇花公路,只能單線通車,驅車通過時在讚嘆壯麗的美景之際,也總讓人驚心膽跳。現在有了"蘇花改公路"穿過山直達蘇澳,全長38.8公里包括8座隧道,這工程技術真是令人驚嘆。時代的進步帶來了許多的方便與安全,還好海邊的美景依舊。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遼闊的台東海岸

台灣花東地區壯麗的大自然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是台灣難得的淨土寶地。嚴長壽先生創辦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在過去十一年來,致力於花東地區的永續發展、人才培育、提昇觀光品質以及藝術文化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花東的美好。於是許多人退休後搬到了台東,以享受它的清靜、開闊、讓人讚嘆的山巒雲靄與海邊美景。


台東是Daddy的故鄉,95歲高齡的婆婆與小叔住在台東,回到台灣當然要去探望婆婆也重遊台東。台東市變化不大只是增加了許多旅館、民宿和藝文設施。市區內幅員遼闊的森林公園位於卑南溪出海口右岸,有著豐富的生態和綠意盎然的景觀,成為了騎單車的好地方。


儘管當天天氣陰晦微雨,為了好好遊賞森林公園,我與Daddy仍然去騎協力單車,在南臺灣的大風中騎車很過癮。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經過了優美的琵琶湖、活水湖、鷺鷥湖,然後抵達開闊的海濱公園。那時天空微晴雲層漸開,光線在濕潤的空氣中恍漾,海水輕輕地、來回重複地招撫著嫻靜的砂石海岸,讓人們在海風中感受著在廣大無垠的天地間的自在與美好。


走台11線公路沿著海邊往北走約20分鐘車程便到了加路蘭海岸遊憩區,加路蘭是東河鄉的阿美族部落。雖然當天沒有亮麗的蔚藍天空,但是規劃完善的廣大海邊公園美景依舊,還有許多融入山海氛圍的裝置藝術作品相得益彰,處處是拍照留影的好景點。



再往北開車15分鐘抵達都蘭的小秘境"海角咖啡"休息,可以品嚐咖啡點心和看海,體會純粹的海風情調。繼續30分鐘車程的都歷遊客中心,地勢背山面海視野開闊,還有寬敞的草坪展陳著大地藝術節的作品,時雨時晴的天氣也掩蓋不住海邊景緻被淘洗後的清秀娟美,盡顯台東海岸的迷人風華。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高雄 - 動漫與浪漫

南臺灣的主要大城市高雄也是著名的港都,繁忙的港口碼頭有著許多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的「駁二倉庫」建於1973年,而後為歷史塵封年久失修閒置多年。這個被棄置的龐大場域,在熱心的藝文界人士推動下,於2001年成立了「駁二藝術發展協會」,繼而在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資源下,「駁二藝術特區」成為了高雄市社區總體營造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經營後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展演活動,例如:高雄設計節、鋼雕藝術節、貨櫃藝術節、音樂演唱會等等,以「前衛、實驗、創新」為理念來打造國際藝術平台,豐沛的活力讓此地成為了台灣南部人文藝術的重要基地。


11月27、28日舉辦的「駁二動漫祭」活動吸引了數以千計的年輕人前來,因為有角色扮演(cosplay)大賽,許多人(大人和小孩)打扮成各式動漫人物的造型在廣大的園區到處遊走,完全逼真的各種打扮令人驚豔。沒想到這麼多的年輕人不僅熱愛動漫還熱情投入角色扮演,真讓人大開眼界。動漫的幻想世界真是無遠弗屆,是年輕人逃脫現實世界侷限、浪漫地尋求心靈避風港的虛幻境界。


「駁二藝術特區」旁邊就是高雄市主要的河流-著名的"愛河"。愛河全長有12公里,曾經倍受工業與廢水汙染而惡名昭彰。二十餘年來市府努力整治河水,繼而在河岸兩旁進行綠化植栽、鋪設步道和休閒設施,讓愛河的浪漫風華得以再現。入夜後的愛河河岸霓虹彩光點點映照著粼粼波光,很是迷人。


愛河左右兩岸各有不同的情調,「愛河曼波」雖靠大馬路邊,但是在大樹蔭下與流溢的音樂聲中點個咖啡或簡餐,看著河中遊船來去,仍然可以享受夜空下的悠閒與美景。另一邊的「黃金愛河」河岸步道寬敞,一路上還有三兩業餘藝人的表演,在微風中散步其間也覺身心舒暢。這個城市浪漫的水岸風情,盡在愛河的召喚中。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台中 - 百年鐵道「綠空計畫」

城市的地景攸關城市的記憶,城市的地景卻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遷。為了縫合城市在地文化記憶與地景風貌,世界各國都在"都市更新"中致力著保留歷史,以及結合傳統和創新,例如:歷史建築轉變為圖書館、博物館、文創園區等等。台中的"百年鐵道"變身再造的「綠空計畫」(Taiwan Connection 1908),則是另一種範例。


在1900年日據時代貫穿台灣南北的縱貫鐵道在台中交軌,台中市街廓改正計畫開始時,為了興建鐵道的路線,以及解決綠川河水漫流的問題,於是讓進入舊臺中車站的鐵道配合地勢鋪設在高於地面的土堤上,1908年完成的這個架高的鐵道被暱稱為「過路空」,成為了百年前台中市鮮明的城市地景。


2009年台中開啟鐵道高架化工程,這個舊鐵道遺址被保留下來,繼而以新的設計思維將之改建為1.6公里的綠色帶狀開放空間。這裡除了保留著真實的鐵道紋理、枕木、老電線桿等設施,還種植了許多植物和樹木,不僅連繫起地面和高空、前站和後站、當代和過去、串連起台中車站周邊的景點,也成為了民眾走路、散步、休憩以及緬懷歷史風華的好地方。在傍晚的燈光下步行其中,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前世與今生。


「綠空計畫」的驛動軌跡鋪述著台中車站的百年文化形跡,也讓這個舊城區活化再生,讓這個因為鐵道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展現出了它獨有的時間記憶和空間魅力。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淡水暮色

回想四十年前讀書時代的淡水是那麼地純樸無華,對照今日的淡水,因為捷運的便利帶來的蓬勃商機和發展,週末午後的「淡水金色水岸」可說是人山人海熱鬧極了,除了大家都戴口罩外,毫無疫情的影響。老街、小吃、童玩、藝品店等依舊又更勝往昔。沿著建設完善的開闊水岸廣場一路往前走逛,懷想著昔日的淡水風情…。遠眺濃濃雲層下的觀音山,依然沈靜祥和,絲毫不受時空與人世變遷的干擾,如佛的禪定。


厚厚的雲層與粼粼波光相輝映,淡水港邊仍然有鬧中取靜的樸實,呢喃著悠悠的時間過往。


這個舊稱「滬尾」的淡水鎮因為港口的便利,早在1628年就有西班牙人在此建城,1644年荷蘭人重建的「紅毛城」,在1867年後成為了英國領事館。這個坐落在小山坡上,有綠草坪環抱的紅色磚面洋樓,俯瞰著美麗的淡水河,朝迎晨曦暮賞夕照。在無數來訪的遊客人群中,默默地陳述著三百多年來的歷史行跡。

紅毛城領事官邸

「雲門舞集」是台灣的驕傲,2015年雲門劇場在淡水找到了新家,由四千多筆國內外民間捐款,成就了雲門劇場的興建,完成了第一個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創意園區。位於滬尾砲台與淡水高爾夫球場之間的雲門劇場,地點僻靜深幽。來到了淡水,無論如何也要去造訪。雖然當時已經傍晚了夜幕逐漸低垂,下了公車還要再走10分鐘才抵達,也知道無法入內參觀,但是還是要去朝聖一下。


如浮雲造型的銅綠屋頂、加上墨綠色的鋼材結構與玻璃牆面,讓這座現代建築呼應著周遭的山林景觀,廣場上還有許多件朱銘的人物雕刻作品,似乎代表著雲門與民眾的親和互動。走到劇場主建築後方,看到寬闊的階梯廣場上有許多人坐著,天色漸暗卻人越來越多。趕緊過去詢問此時有何活動,才得知週末"草地派對"的免費表演即將開始,趕緊找位子坐下,也在等待中欣賞著天邊彩霞夕照。


雲門劇場除了正式的演出外,真的用心規劃各種活動、表演、工作坊、親子身體律動、職人市集等等,豐富有趣的親民活動,吸引著人們老遠地前來此地。可見"雲門"的魅力與召喚,已獲得廣大群眾的深情迴響。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華山1914文創園區

自從2002年文建會將"文化創意產業" 納入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並成立專案辦公室,至今也將近20年了。「文創」已經成為了台灣過去十幾年來盛行的標幟。位於忠孝東路與金山南路口的「華山藝文特區」,即在2003年轉型為「創意文化園區」,2007年開始營運至今。走過滄桑與顛簸,此地成為了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的場地。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咖啡館、特色店舖、書店、藝廊以及電影院等商業設施。是人們休閒遊逛的好去處。


「華山文創園區」前身為設立於1914年的「台北酒廠」,酒廠於1987年遷出後空間閒置了十年。這個台北市市定古蹟,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下蛻變新生,歷史建築物在歲月滄桑中展現的古意古趣,讓陳設在其中的各式各樣的文創店鋪、物品、茶藝館、咖啡館等更添增時間的韻味。華山即在此地用好店說故事、用影像說故事、用各式各樣的展演和音樂活動說故事,與大眾分享感動,我們自然也為其誠摯認真的經營深深地感動。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等待

人生的路上經常會需要"等待"。等待春天的蟲鳴鳥叫、等待新綠的葉芽萌發、等待花兒的燦爛笑顏、等待仲夏的雷陣雨、等待秋天的五彩葉色、等待冬天的雪白大地。在等待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生命的輪轉,生生不息。

以前會等待孩子下課,下班時等待先生來接,跟朋友聚會等待對方到達…。在等待中我感受到溫暖的親情和友情。

然而也有的等待讓人挫折焦慮。曾經風靡美國NBA籃壇的林書豪,在追求夢想的漫長旅程當中,在充滿挑戰的人生波折低谷裡,經歷過艱難的等待,但是他仍然鼓勵自己「不要放棄」、「不要妥協」;真的非常不容易。

與文學有關的等待,最著名的應該是Samuel Beckett的作品《等待果陀》,那是一種無可奈何地等待,漫長而且毫無意義、最終徒勞無獲。

目前我們在防疫旅館中的等待,又是如何呢?已經過了十天了,這個"等待"曙光漸露,我們很快地就可以走入耀眼的陽光下,呼吸自然流通的空氣,自由地活動。這段隔離的時間如同坐監牢,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自由"的可貴,期待著!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返台之路

因為新冠疫情,讓回台灣之路變得遙遠而且折騰。已經三年多快要四年沒有回台灣,十一月一日終於搭上返台飛機。當然行前要訂好防疫旅館,出發前三天做PCR檢測,了解台灣目前的防疫規定等等,在飛機上全程戴口罩、隨時用消毒紙巾擦拭。抵達台灣桃園機場後,買手機SIM卡,登錄台灣衛生局的網站,填入境檢疫相關資料後,還要採檢唾液,全身消毒後才能搭上防疫計程車離開機場。進入防疫旅後得關15天不可踏出房門或外出。台灣當局對待入境民眾"如臨大敵",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隔離似乎是目前防疫的唯一手段,也沒有更好方法?

對照美國的疫情以及防疫措施,只能說美國是太"民主"以及"自由",除了積極鼓勵全民打疫苗和戴口罩外,沒有太多的限制。總而言之,新冠疫情已經讓全球民眾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產生了極大的改變,也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莫名的隔閡,大家都戴口罩也就對原本熟悉的面容漸感生疏。人與人之間就是要面對面的相處與互動,生活才會充滿活力呀。今天開始隔離的日子,與Daddy兩人共處一室,十五天不出門,是一個新體驗。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The Conservatory of Flowers

金門公園(Golden Gate Park)是浪漫的舊金山最美麗的綠地,這個城市公園占地有1017英畝,比紐約的中央公園還大20%。這裡有加州科學館、迪楊美術館、日本茶園、植物園、音樂廣場、溫室花房(Conservatory of Flowers)、各式大小花園,還有許多的步道、單車道等等。似乎任何時間來到此地,路旁都停滿了車輛。每年的訪客超過千萬人,可想而知,這個大城市裡的綠肺寶地,受到了不只是本地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鍾愛。因為這個龐大的公園讓人們可以自在倘佯,享受城市內的大自然情境,不論陽光普照或霧氣繚繞,不論酷暑或寒冷,各有不同的景緻和氛圍,讓人流連忘返。

建於1879年的"溫室花房"乃公園內第一座正式建築物,百年來歷經毀損和再造,今日已經成為了舊金山市、加州以及國家歷史地標。這座精緻的維多利亞式溫室花房,以木質骨架玻璃牆面高聳圓頂形構出的白色典雅建築,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俯瞰著四周廣柔的草地與植栽的美麗花卉。走入溫室花房,舊金山著名的冷空氣頓時被隔離在外,城市生活的繁忙步調也被遺忘了,人們都細聲地交談與觀賞著那些屬於遙遠熱帶雨林的稀有奇花異草。


溫室花房內規劃有低地熱帶植物區、高地熱帶植物區、水生植物區、盆栽植物區與West Gallery。低地熱帶植物區有我們熟悉的各色美麗的蘭花、咖啡漿果、可可豆莢、棕櫚等,還有100年高齡蘇鐵(Cycads)。


高地熱帶植物區有茂密的苔蘚、鳳仙花、苦苣苔、杜鵑花、樹蕨,還有精緻的高海拔蘭花系列以及奇特的德古拉蘭花。水生植物區的水池漂浮著片片蓮葉,還有模擬了蜿蜒穿過的河流,四周有肉食性豬籠草、色彩鮮豔的金鳥赫蕉(Heliconia)、巨大的芋頭葉等。溫室花房內聚集了豐富絕美的各種植物和花卉,真的是讓人驚嘆連連;這些都是造物主的神奇魔力以及對大地的眷顧吧。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Hetch Hetchy Reservoir

位於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西北方的Hetch Hetchy Valley/Reservoir,是一個似乎孤立在國家公園外的偏遠景點,住在Evergreen Lodge就是因為開車過去只要30分鐘。最早聽到這個地名是Albert中學時,曾與童軍508來此地backpacking;對童軍來說,蠻荒之地才是backpacking的好地方,因為此地有287英里的登山步道呢。我們這趟旅行也就想探訪這個耳聞已久的水庫。然而當天天氣炎熱,空氣品質也不好,龐大的水庫水質清澈,卻如同披上了灰濛濛的面紗,讓此地的景觀失色不少。(後來才知道是因為Sequoia National Park 有野火之故。)

從停車區走過橫跨水庫的步道,沿途可以閱讀認識這個水庫的歷史與周邊特色。原來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摧毀了大半個城市,以及許多公共設施包括供水系統後,國會在1913年通過了法案,讓舊金山在Hetch Hetchy 建設水電系統,這座水庫以及其複雜的管道系統,花了20年才興建完成。它的海拔約3800英尺高,167英里長的輸水管道完全靠重力而不是泵浦馬達,將水輸送到舊金山市以及舊金山灣區,提供兩百四萬人來自冰山的優質雪水。

要環繞水庫走的話就得先穿過一條石洞隧道。對照外面暑熱的溫度,進入隧道內頓覺陰涼,只約五分鐘即走出到水庫的另一邊。我們沿著水庫邊緣走了一段路,附近的山岩巨石依舊,但是遠方的Wapama Fall也是乾的,讓人感嘆大自然隨著季節天候的變化,非渺小的人類所能左右。也要讚嘆人工技術的偉大,為了生活上的便利,克服萬難填湖挖山造地。然而建設又常帶來破壞,也真是兩難吧。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優勝美地 - II

清晨在林間木屋內甦醒,打開落地窗即可呼吸到純淨清涼的空氣。到戶外散步時看到一棟棟的木屋散置林木之中,即可想像許多都市中的人們渴望親近大自然,享受短暫的美好。而後回到木屋陽台上喝咖啡吃早餐,四周寧靜滿眼綠意,此時無事一身輕,真是愜意。


這一天要到優勝美地village的主要的景點,開車走120公路往南約一個小時。在疫情期間進入國家公園必須上網事先申請。遊客雖然不如以往的多,但是車輛也不少。進入國家公園後發現道路有些改變為單行道,不如以前方便了。經過Tunnel View就看到久違的高聳巨岩山嶽,當然要隨時路邊停車以便下車觀賞,並瞻仰其神采。中午時段天氣乾熱,午餐後我們走到Yosemite Fall,看到"沒有水"的瀑布。原來這個瀑布是季節性的,春天雪融後才會出現,夏天到冬天都是乾的。而後我們轉往Mirror Lake,從停車區走過去來回約5英里,這段路靠山邊也有許多樹蔭,走起來毫無暑氣非常舒服。但是抵達後發現,記憶中會呈現著山岩、天光雲影與遊客倒影的美麗湖泊,如今卻一點水都沒有,看到的是乾涸的湖底,真是讓人大失所望。結論是晚春4-5月才是造訪優勝美地的好時節。加州的乾旱和野火改變了自然與地貌的景觀,這也是給人們的大警訊。
                                                 Yosemite Fall

優勝美地 - I

因為新冠疫情,快兩年沒有遠行旅遊。本來二姐Patricia與姐夫Jim要從賓州過來一起到South Lake Tahoe和優勝美地(Yosemite National Park)遊玩,因為South Lake Tahoe地區從9月初就有野火靠近,空氣品質也不好,於是他們取消了加州行。我們一家三人決定9月15-17日還是前往優勝美地三日遊。記得上次前往優勝美地是2012年4月,距今已經9年了。記憶中的優勝美地在春天寒氣稍退的氣息中,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流水涓涓、瀑布秀美、山岩壯麗.....,真是美不勝收。睽違已久,今日如何呢?


由聖荷西前往優勝美地走102公路必會經過Groveland,正好休息午餐也讓Tesla充電。這個小鎮誕生在十九世紀加州淘金熱潮中,目前的人口只有約600人,在二十世紀初曾一度繁榮,成為了舊金山與優勝美地間的中繼站。走在小鎮短短的主街道上,可以看到有百餘年歷史的小酒館"Iron Door Saloon",以及連接著的幾棟建築上彩繪著優勝美地著名的瀑布以及早年的自然蠻荒的壯闊景像,似乎昭示著此地是進入國家公園的前哨站。午餐在"Two Guys Pizza Pies"享用了美味的pizza,再繼續前往住宿的旅館Evergreen Lodge。

Evergreen Lodge在優勝美地village北邊,佔地約22英畝,今年歡慶一百周年。重新裝修與加蓋的樸實木屋,寬敞舒適。木屋的房間裡沒有電視,但是有寬敞的陽台,讓旅客們在林木的環抱中,得以全心地去感受自然的野趣。雖然附近的景點只有Hetch Hetchy水庫,距離優勝美地village,開車過去還要一個小時,沒想到非假日的住客仍然很多,停車區全滿呢。

由於前往Hetch Hetchy水庫的道路,下午五點會關閉。當時已接近傍晚時間不多,我們只好開車到附近逛逛,看到旅館外圍的山林有些光禿的樹木或被燒過的痕跡,讓人深感遺憾。而後回到旅館餐廳晚餐,覺得餐點與服務的品質都很不錯,再喝了點好酒,就更心滿意足了。炎熱的夏末初秋到了晚上寒氣仍重,反而讓人神清氣爽。餐後走路回木屋休息,一家人在黑夜林木中的點點燈光指引下走著,也覺溫馨。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teamLab: Continuity" at Asian Art Museum

在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中"數位科技"早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表現形式/語彙。虛擬與真實、身體與空間、記憶與想像、移動與變遷、異域與他鄉等等,都是當代藝術創作者們所要探究的議題。那麼如何讓觀眾能夠更全面性的去感知和體會當代藝術的理念和旨趣呢?身臨其境般的"沈浸式"(immersive)藝術體驗,便成為了老少咸宜的展覽方式,例如不久前所觀賞的"Immersive Van Gogh",即將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以數位科技的形式重新表述和再現。

最近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了來自日本東京的國際集體創作團隊"teamLab"的作品"Continuity",則是以嶄新的內容與無邊際連續的形式,讓觀眾被包容在作品的情境之中,身臨其境地沈浸在各種如真似幻的數位影像之內。連續著的數個展覽空間加上鏡子的映照和樂音的流逸,讓璀璨豐美的花卉、漫天飛舞的蝴蝶、流動的海洋與魚群、空間中飛揚的書法線條等等,環抱著在其中移動著的觀眾,讓人們驚嘆又欣悅。


展場的影像在數位的演算下因為觀眾的進入、參與、互動觸摸而不斷地變化著,而且永遠不會相同。如同在大自然中改變乃恆常的現象。那隨觀眾觸碰幻變的花、蝶之森林讓人們迷失其中又再悟,飛越牆面邊界的書法線條擴展了空間的感知。讓人們如同置身於一個個美麗奇幻的夢境裡,也讓大人和小孩都捨不得醒來與離開。


在"Immersive Van Gogh"展中,觀眾只是安靜地觀賞三度空間中再現的作品風貌。在"teamLab: Continuity"展場裡,觀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已經模糊,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已遭顛覆,觀眾已經成為了作品必然的一部分,觀眾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因此產生了巧妙的連結與連續。打破邊際、產生連結,正是"teamLab: Continuity"展覽希望提供給人們的思考點。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對"雨水"的想念

已經是盛暑了,天氣幾天舒爽接著幾天的酷熱。由於天乾物燥,北灣的山林野火一發就不可收拾,燒了很久還未能夠平息,連太浩湖南邊地區也有野火逐漸靠近。因為煙灰等的飄移,南灣地區近日來的空氣品質很差,天空灰濛濛的。這種狀況每年重覆著,真的是人力無法對抗極端的氣候變化。

加州缺水已成為常態,省水與節約能源也讓人們謹記在心。更讓我想到台灣夏天裡的雷陣雨,甚至颱風,如果能夠偶而來到加州該有多好。想念起在台灣的歲月裡,雨水在躁熱空氣裡漂洩的氛圍,想念起拿著雨傘頂著風雨奮力行走的滋味,還有褲子、鞋子、背包等濕透的狼狽感覺…。想念起那潮濕的巷弄街道的積水,車輛疾駛而過飛濺的水花,甚至被濺濕了衣裳時的驚駭與生氣。總之,想念與渴望"雨水"的味道呀!

常在網路上瀏覽與閱讀設計文化媒體"La Vie"的網站,它的數位內容以獨特視角觀看設計與文化的各種面向,蒐羅全球最新設計與創意,綜觀生活文化新趨勢,掌握美學潮流的脈動,提供了具有質感的豐富內容,讓讀者不必行萬里路即可免費觀賞與探索世界各國生活美學的多彩風貌。最近看到了一則"Water Shadow Curtain"的窗簾設計提案,是東京團隊tokeru的創意發想,讓人們在居家避疫的單調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猶如置身海底世界的如夢似幻的感覺。這個"水"的意象應該更為加州人所珍視,家中如果能夠安裝這種窗簾,必然暑氣盡消。

於是又想到金·凱利所唱的歌曲"Singing in the Rain",能夠在雨中歌唱多開心,因為雖然烏雲在天上,但是太陽在心中,內心就充滿了歡樂與愛。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American Tapestry Biennial 13

織錦畫(Tapestry)是用彩色的紗線編織出有花紋圖案的織品。在中國最早可見於唐朝的緙絲品,其特色是以蠶絲為材料,用「通經斷緯」的技法來織造,不同色彩的緯線並不相連,仔細看可見點點縫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緙絲品織造出的各式繪畫或書法圖像,風格細膩精巧柔美,兩面都可以觀賞。在歐洲則有高布林(Gobelins)織錦畫,最早盛行於中世紀,材料以羊毛、亞麻或棉為主,技法是以各色緯線「斷接交織」出繁雜的圖像,經線則隱而不見。歐洲的織錦畫尺幅通常都很巨大,直立懸掛在牆面上,只有正面作為觀賞。緙絲或高布林織錦畫在織作上都是耗時費力,因此必須有皇室貴族委託製作或贊助才得以進行;通常是由織工複製畫家的圖稿來完成,編織者是不為人所知的。
Kathe Todd-Hooker, USA, "Nasty Ladies Unite! Do it before it’s too late
自1950年代以來編織者與藝術家已然合而為一,織品藝術(Textile Art)或纖維藝術(Fiber Art)開始綻露頭銜,宣告新舊素材與新舊技法都可以在創作者的嶄新的理念或構思下融匯結合,拓展出織品在"純藝術"表現上的語彙和形式。於此,編織家就是原創的藝術家。
Martha Christian, USA, "Flood Zone"
當代的織錦畫正是織品藝術承繼傳統再創發的一種表現形式,目前在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展出的「美國織錦雙年展」即最佳見證。37件展品乃從十個國家的189件作品中精選出來,每件作品的主題、風格與形式各具特色,寫實、抽象、記憶、夢境、海洋、對自然或環境的反思、線條與造型等等,呈現出了纖維素材在藝術家手中織就出的深厚情感向度。
Mette Hansen, Denmark, "Yellow Mask"
Marni Martin, Canada, "Repository of Memory"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Mural by Diego Rivera at SFMOMA

著名的墨西哥壁畫家Diego Rivera(1886-1957)與舊金山以及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很有緣份,二十世紀初曾應邀數次來到此地創作。舊金山現代美術館也早在1935年便收藏了第一件Diego的繪畫"The Flower Carrier",目前陳列在二樓的常設展區,至今共收藏了這位藝術家76件繪畫、素描等作品。

"Pan American Unity"

1940年Diego應邀參加金門國際博覽會(Golden Gate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助理協助下現場創作壁畫,費時六個月才完成作品"Pan American Unity"。這件畫在鋼架水泥面上的壁畫上下各五幅,併組構成了高度22英尺寬度74英尺的巨作。以舊金山灣為背景細緻地描繪出了北美洲和南美洲(涵蓋了印地安原住民、墨西哥人、愛斯基摩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藝術家、工匠、建築師和發明家們運用藝術和技術來形塑社會。豐富的色彩除了展現出傳統藝術的美好之外,也頌揚機械與科技的發明為社會帶來的進步和改變,當然還有戰爭帶來的破壞。

"Pan American Unity"
這件壁畫在金門國際博覽會後,為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所收藏。此時搬運到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展出前,可是花了國際團隊數年的時間研究,才能夠大費周章地分批搬運過來,展陳在美術館側邊一樓大廳,從6月28日至2023年夏天開放免費觀賞。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光與色彩的雕塑

歐普藝術(Optical Art)出現在1960年代,畫面以抽象的幾何構圖、色彩和光影的安排,在平靜的幾何圖形的規律變化中,創造出視覺上移動的幻覺或錯覺,產生出截然不同於傳統繪畫的表現,無主題無形像,卻又帶給觀者動人的藝術體驗,讓觀者在不同角度觀看時也會有不同的視像體會,它喚起了人們敏銳的視覺神經的豐富想像力。

這種藝術理念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已經由繪畫的二度平面走入了三度空間的體驗。例如:冰島-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 (1967-)目前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展出的裝置作品"One-way Colour Tunnel",以三角形彩色壓克力玻璃鏡面建構出的拱形走道,延展歐普藝術的幾何面相和色彩語言,讓觀者在走入作品之中還要不斷行進移動,才能看到高低規律間錯的壓克力塊面上,色澤在光的照映下產生的美妙變化。由於人數的限制,每位參觀者只有約35秒的時間來回走過。這件作品的姿彩展放必須在觀者經由時間與空間來和作品互動體驗才得以完成,而這也往往是當代藝術作品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