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

紫藤書友會這個月聚會討論的書籍是余秋雨的著作,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我選擇了他出版於1992年的首本文化散文集,重新校訂於2008年出版的《新文化苦旅》來閱讀,展書開始便掀啟了我心中那塵封了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記憶,喚醒了幾乎遺忘的中華文化DNA的意識,於是自然很融入地隨著作者流暢靈動的文筆,淵博豐富的文史涵養,重新探視中華5000年文化的傳承,以及橫跨數萬里的土地原鄉故事,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有創造、奠立與承繼文化的眾多哲史文人詩人。然而令人感嘆的是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卻多半一生崎嶇艱辛,如;司馬遷、屈原、陶淵明、蘇東坡、李白等等。余秋雨說:「淒涼是天地對一切高貴人生的自然總結」,「詩人是專門來感受時代的風雨的」,讓人只有無限的惋嘆,似乎逆境是激發偉大創作力的基因,而這些高貴的人性便要為成就青史而犧牲,以留給我們傳世傑作。

會長芬娜說《文化苦旅》這本書讀起來太苦太沈重,的確,所以書名"苦旅"呀。我想那是因為作者以文化人身負的歷史重擔來撰寫這本書,他要引領讀者重新審視中華文明的生態,以及中華文化的脈絡、重心與真正的價值所在。來自台灣的書友們都覺得余秋雨是位有深度與厚度的學者,學識的淵博、文采的流暢與長期地鑽研文化議題的心力,都不可多得。來自大陸的書友則認為余秋雨是位有爭議性的學者,或許那就是遠近距離觀看下之不同吧。於是有書友提出,文人在"立言"與"立德"兩方面是否都必須圓滿呢?恐怕,只要是人都難有完美的吧!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王季遷讀畫筆記》

旅居美國紐約的著名收藏家王季遷(1906-2002),也是一位畫家、鑑賞家與學者,出生於江蘇名門之後,家族文物收藏豐富,從小即耳濡目染藝術與文物之美,也曾隨名畫家顧麟士與吳湖帆習畫,吸收了許多書畫鑑賞的知識與經驗。此後他對中國書畫的鑑賞、研究與收藏超過了75年歲月。王季遷廣泛與淵博的書畫知識以及質量豐富的收藏,備受海內外書畫界的肯定與推崇,歐美博物館共收藏了王氏的156件收藏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還有一間展覽室C.C.Wang Gallery,專門展出王季遷的收藏。王季遷的收藏橫跨宋朝至清朝的精品,如:趙孟頫、董源、郭熙、王原祁、王翬、倪瓚等人的畫。

紐約學者楊凱琳(Kathleen Yang)因為父母與王季遷是至交,而有機會見識到王季遷的精彩收藏,並在其過世前三年為他整理文稿並做翻譯,共花了十年的時間寫成了《王季遷讀畫筆記》中、英文本,"以原始真實的記錄",完整保存了王氏對這些名作的品鑒感想和研究心得,讓人們得以窺其對中國古代書畫的風格鑑定之方法、特點和理念。

硅谷亞洲藝術中心在10月6日(週六)下午特別邀請了楊凱琳為這本書的發表作專題演講。楊凱琳提到王季遷曾為故宮鑑賞過7000多件畫作,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看畫無數,練就了敏銳的眼力,此外他也研究並臨摹名家筆墨,深得體悟而言:看畫要點在"筆墨",「元朝趙孟頫說『書畫本來同』,唐朝張彥遠說『書畫同體而未分』。」用墨筆畫畫,畫從筆上來。因此他從筆墨上看畫的真假,再從題跋作佐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王季遷一生成就收藏與鑑賞上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