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京劇文化講座

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ANCCS)常態性地會舉辦系列中文教學講座,提供中文教師們再進修與學習的機會,我這個新老師當然得更加努力,有任何學習的機會都不放過。2月26日ANCCS舉辦年度的專題文化講座,主題是「京劇」,邀請了梅蘭芳藝術研究會會長陳載衍教授與淡江學姐劉蒨怡老師主講,還有丁家麟老師、王麗芳老師作示範表演,及張佩茹教授指導,當天有近百位老師與京劇愛好者參加。在海外能夠聆聽到專家們解說這門精深的傳統中國藝術,實屬難得。

陳載衍教授談到最早在清朝乾隆(1790)年間,來自江南的徽班到北京為乾隆慶壽演出,而後在道光年間,漢戲演員進入北京後,徽漢合流奠定了京劇形成的基礎。京劇的特徵是結合了唱、念、做、打、舞等的抽象表演形式,它在舞臺上對時間與空間的運用則是虛擬性的,因此充滿了靈活的想像力與無形的張力。京劇的表演過程與形式是高度地被規範與固定化,如同表演默劇般的優美手勢與各種肢體動作,讓觀眾們也必須要發揮高度的想像力來與之互動。

劉蒨怡老師繼而介紹京劇主要的角色(又稱"行當")分為生(老生/小生/武生)、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淨(花臉)、丑(文丑/武丑/彩旦)。而京劇的服裝風格以明代的服裝為主,道具少而簡單,因此可以讓觀眾專注在演員的角色與表演上。京劇的面部化妝非常誇張與程式化,基本上以紅、白、黑三色的組合變化,進而有藍、綠、黃色,誇張地臉譜意在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與心情等特徵,是色彩美學的立體化運用。京劇的音樂屬於板(唱)腔體的結合,樂器包含打擊樂、管絃與彈撥樂。

丁老師與王老師的精采示範表演,讓我們實際地了解肢體表演的深廣而抽象的意涵,也看了數段精彩的京劇,讓我對武生玄妙的武術打鬥,嘆為觀止,那就如同是結合了音樂的動態藝術雕塑。對各色美麗的服裝行頭,更是要讚嘆不已,它們是傳統中國文化之美。京劇在台灣稱為"平劇"或"國劇",兩百年來隨著時代的流變,從鼎盛到沒落,然而它蘊涵的深厚中國文化與藝術精髓,實在不應忽視,今日也只有仰賴有心人士的承傳與持續推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