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世紀在聆聽

海外華文作家為數眾多,美國德維文學協會為了見證海外華人文學從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豐富面象,匯集了三十一篇散文出版了《世紀在聆聽》一書,梳理出散文四卷:思念的國度、歲月行旅、時間的翅膀、夢想的印跡。散文因為沒有任何束縛,也不受限於特定的文字梳理方式,讓作者得以隨心抒發。於是精采的散文在精鍊文字所鋪陳出的各種音色中,必然引動著讀者們不同層次的心弦共鳴。

週日書友會在MayMay家聚會討論這本散文,書友們暢談各自對書中篇章的觸動與感悟,對作者們字字珠璣,虔心的描述感佩不已。會長芬娜最推崇王鼎鈞的作品〈腳印〉,這篇文章在"時間"的跳躍與穿梭中,檢視著人的一生如飛鴻雪爪,曾經走過的腳印如何再拾取,「昨日今我一瞬間」,不容庸人自擾。書友們都認為對父親與母親的書寫,因為情感的糾結,往往最難下筆。芬娜的〈父親之味〉與朱琦的〈父親的舞蹈〉以不同面向談述父親,卻都真切感人。姚嘉為的〈衣魂〉藉著記憶母親的旗袍悠悠陳述其一生。另外趙淑俠的〈忽成歐洲過客〉、簡捷的〈留駐〉、黃美之的〈雪夜〉等等,都引起廣泛討論。我對蓬丹的〈尋常世路〉頗具共鳴,文中對火車軌道的描述,喚起了我小時候曾經對鐵軌的迷思,因為它「不知來自何處,更不知去向何方」,卻帶來了「遙遠將來的呼喚」。我們都曾走過無數路徑,匆匆過往即隱沒於歲月流逝的迷蹤。雖然在許多的路徑上我們都只是過客,但是一串串的宿命緣,卻完成了屬於自己人生的章節,記憶或許模糊或許猷新,生命卻也因而厚實。

散文所映現的各種人生情與境,因為自由隨興,依人抒情發想而豐富圓滿。而我尤其愛好咀嚼文中遣詞用字的巧妙與精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