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藝術與文化薈萃之地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巴黎,蒙馬特(Montmartre)是許多窮困卻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生活與創作之地,例如:畢卡索、達利、雷諾瓦、梵谷等。尤其羅特列克是蒙馬特夜生活的最佳記錄者,他常畫蒙馬特的歌舞廳如:紅磨坊(Moulin Rouge),對象多是舞者、女伶或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作品寫實而深刻,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宣傳海報,讓蒙馬特與紅磨坊都成為了巴黎的觀光景點之一。

蒙馬特位於巴黎北邊的一座小山丘上,著名的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位於山頂,白色的羅馬-拜占庭式建築,從巴黎各處都清晰可見。此地當然視野遼闊可俯瞰整個巴黎。我們特別在傍晚搭Uber到此,與聖心堂前無數遊客一同在階梯上,享受清涼的晚風與無敵的城市景觀。

參觀聖心堂後,在附近的餐廳 Le Poulbot享用了道地的法國菜,然後繼續遊逛充滿藝術氣息的街區巷弄,再走一段很長的階梯下山到著名的紅磨坊。紅磨坊是康康舞的發源地,是低俗與高尚、娛樂與藝術並存的象徵;今日的票價昂貴而且還一票難求呢。


巴黎另外一個充滿文化、藝術和學術氣息的就是位於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這裡有索邦大學、先賢祠 (Panthéon)、盧森堡公園、圖書館、書店等。還有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與文學名流交流的聚集地:Les Deux Magots Café、Café de Flore以及最古老的咖啡館Le Procope(創立於1686年)。


我們有一個下午悠然地穿梭在拉丁區的街巷與公園,在Café de Flore享用簡單的午餐,晚餐在Le Procope體驗經典法國菜,感受巴黎的文化和詩意流動的節奏。夜色低垂後,趕到現代而宏偉的 Opéra Bastille觀賞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聯劇《Il Trittico》,三部劇風格各異,從悲劇到喜劇再到宗教的救贖。普契尼以音符織出了豐厚的情感,優美的音樂帶出感人的劇情,讓觀眾在音樂與戲劇的交織中深深沉醉。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西堤島上的殿堂

塞納河在巴黎市中心分出兩個小島,其中面積最大、靠近河流源頭的便是"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也是法蘭西歷史與宗教的核心(Wiki)。島上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和巴黎古監獄/王室司法宮(La Conciergerie)。

聖母院是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典範,自12世紀開始興建,歷經近兩個世紀才竣工。2019 年大火後關閉,2024年12月才重新開放。門票雖然免費但是必須三天前預約,當然一票難求!我們能親身在戶外觀賞美麗經典的建築,也感安慰了。這棟宏偉的建築在傍晚的薄光下,更顯神聖空靈,千年歷史的餘韻迴盪在空間中。

Sainte-Chapelle
旁邊的聖禮拜堂興建於13世紀,專為安置《基督受難聖物》而建,也是王室的祈禱室。這個光的殿堂,以 15 扇巨大垂直的彩窗,1,113 幅彩繪玻璃畫板講述著聖經的故事,整座建築看似懸浮於石柱與光彩之間。走進聖禮拜堂,高聳的哥德式建築拱頂下,彩繪玻璃牆面色彩繽紛,如同光的交響樂,讓人們沈浸在歷史的詩篇和信仰之美的氛圍裡。







Salle des Gens d’Armes, La Conciergerie
巴黎古監獄是巴黎司法宮的一部份,曾是法國中世紀王室的皇宮與最高法院所在地,14 世紀起逐漸改作監獄,法國大革命期間無數囚犯在此遭羈押,包括瑪麗皇后(Wiki)。跨入古監獄大廳,雄偉的拱頂和寬闊的廳堂,讓人仰首追憶王室的餘暉。往內一路深入,黑暗石廊樓層擁擠狹小,陰暗的牢房仿佛迴盪著絕望的呢喃與悲泣,述說著那段歷史的動盪與權力的拉鋸。那個晦暗的年代已經被掩埋在時間的縫隙裡,而建築則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位於西堤島尖端的 Square du Vert-Galant,是一處面向塞納河的迷你公園,可遠眺最古老的“新橋”(Pont Neuf)。傍晚時分涼風佛面,許多年輕人坐在岸邊樹下聚會聊天,欣賞河面暮色,好不愜意。我們也走到公園的最前端,得以無遮蔽的視野,看著夕陽下晃著金芒的河水,以及在波光中搖曳的橋影。這裡是繁華都市中難得的靜謐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