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是法國最宏偉的宮殿之一,也是歐洲宮廷建築與絢麗絕倫的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位於巴黎西南邊車程約20公里處。凡爾賽宮最早在1623年由路易十三始建為狩獵行宮,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擴建和裝修,並且遷都於此成為了王權的中心,象徵「君權神授」,建立起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宮廷與政治核心。


凡爾賽宮外觀建築宏偉壯麗,內部裝飾則極盡奢華,尤其是最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長73公尺,一側是窗,一側是357面鏡子,在光線折射中交織出了金碧輝煌無比華麗的大廳。還有無數的皇室套房等等,都是對王室的歌頌與權力的展演。


凡爾賽宮的龐大花園佔地約800公頃,同樣地令人驚嘆;規劃對稱的草坪、精緻的花壇、許多的雕像、壯觀的噴泉和水池、如同迷宮般修剪整齊且排排站立的高大植物,還有大運河(Grand Canal)橫貫其間。

遊走在花園裡或凡爾賽宮內,都會深刻體悟到因為王室的奢華與炫耀,必然役使數以萬計的人民,在物質空間和大自然空間中致力雕造,才能達到如此宏偉的境界。畢竟,藝術在那個時代都是為王室貴族服務,倒也留下了無數文化資產。

最近正好看了馬克吐溫的歐洲遊記“The Innocents Abroad” (1869),其中紀錄了他造訪巴黎和參觀凡爾賽宮的感想。馬克吐溫以一貫幽默諷刺的筆調,帶著美國民主思想的視角,面對象徵極權的凡爾賽宮時,雖驚嘆其華美不似存在人間,卻也毫不掩飾對其過度奢華與虛榮的批評。凡爾賽宮彷彿一面歷史的鏡子,讓人讚嘆也讓人省思。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莫內的故居與花園

印象派大師莫內(Oscar-Claude Monet)擅長光和影的表現技法,長期探索並實驗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於是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他在1883年移居位於巴黎西北邊75公里外的Giverny,直至1926年過世。莫內在此地親手規劃的宅邸與兩座花園,成為了他無數畫作(例如:睡蓮系列)的靈感來源。此地在1980 年對公眾開放,慕名而來的遊客當然絡繹不絕。



Giverny這個小鎮因為樸實美麗的景緻,吸引了莫內以及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光與自然的的畫家,在此地熱情地創作與交流,形成了藝術家聚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今日的Giverny仍然保留著溫馨的藝術氛圍,午後的暖陽照映著小城內各色花卉植物,正如同印象派畫面的光彩和餘韻。


莫內花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當時親手挑選、種植的,包括睡蓮、垂柳、鳶尾等等,甚至日本橋、流水造景都是莫內親手規劃的。莫內不僅僅在畫布上作畫,捕捉物像在光線中的變化和季節的流變,留下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在Giverny,他彷彿也在土地上作畫,於是他的花園就成為藝術與花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The Water Lilies at Musée de l'Orangerie 

法國的鄉間景緻

法國北部,從海邊小城Honfleur的港口,到Giverny的睡蓮池塘之間的路程,有蜿蜒的小路穿越林間與綠丘,鄉間純樸的詩意在微風中流溢。車窗外的風景沿途逐漸展開,如同一幅幅柔美的油畫——藍天白雲下的牛群閒適徜徉在草地上、金黃麥浪隨風起伏。隨著車行流動的畫面上,有著生活的溫度與節奏,靜謐平和的景色就如同一首舒心的田園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