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Birth of Impressionism" at de Young Museum

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因為部分館舍整修,館藏的印象派精品得以外放,舊金山的迪揚博物館獲得了獨家展示這些屬於藝術史教科書上經典作品的機會。迪揚博物館精選規劃出兩項特展:「印象派的誕生」(Birth of Impressionism: 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以及「後印象派精品展」(Van Gogh, Gauguin, Cézanne and Beyond: Post-Impressionist 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在2010年五月二十二日至2011年一月十八日,接力展出長達八個月,展覽盛況空前。舊金山灣區的民眾難得與這些名畫親眼相遇,怎會不熱情以待。

「印象派的誕生」展出三十七位藝術家約一百件作品,涵蓋了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塞尚、庫貝爾、竇加、馬奈、莫內、畢沙羅、雷諾瓦、希斯里以及惠斯勒等,呈現出十九世紀後期藝術的風采、流與變,以及印象派如何在主題與風格上反判與跳脫沙龍繪畫而誕生與蛻變。

展覽從十九世紀法國學院派重要的自然主義畫家布格羅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1879)開始,繼而呈現出如同法國巴黎沙龍展覽場景,以及庫貝爾、哈法耶利(Jean-François Rafaelli)、德洛內(Robert Delaunay)與米勒(Jean. F Millet)等人的寫實作品。進入普法戰爭時期,則有受到西班牙繪畫影響的亨利‧瑞格諾(Henri Regnault)的巨幅繪畫〈尚‧普林將軍畫像〉(Portrait of General Juan Prim)。

另一間展覽室是從未與印象派一同展覽的馬奈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吹笛人〉(The Fife Player, 1866)以及〈拿扇的女仕〉(Woman with Fans)等,探視著這位畫家如何精鍊技巧與畫風,挑戰沙龍繪畫的侷限。〈吹笛人〉是馬奈造訪西班牙深受畫家委拉斯圭茲(Diego Velázquez)畫風之憾動,回到巴黎後的創作。然而這幅作品一反傳統與常俗的偉人畫像,以市井無名的吹笛孩子為題材,打破了題材的階級觀,並且大膽的運用簡單的平塗手法,強調著黑色的上衣與白色的緣飾以及黑色的輪廓線條,而背景的地板與牆面在一片灰色中幾乎毫無區別,這幅畫的現代性讓它遭到了當時沙龍的拒絕。而印象派亦即當時一批被沙龍拒絕的前衛藝術家們所孕造出來的。

繼而一間展覽室專門展出畫家與前衛作家、藝評之間的合作,揭示出他們分享工作室與觀念,並且互相以對方為創作題材,如:巴吉爾(Frédéric Bazille), 雷諾瓦、馬奈與希斯里等人。從1874年印象派首次展覽地點的巨幅照片走入,就會看到倡導為”藝術而藝術”著稱的惠斯勒著名的作品〈灰色與黑色的安排:藝術家母親的肖像〉(Arrangement in Gray and Black No. 1: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 1871),佔據了展覽室一面主牆面。這位定居英國與法國的美籍畫家,以灰色與黑色為基調,描繪出母親的側面坐像。這是幅肅穆、簡潔而沈靜的繪畫,牆面、窗簾、牆上的畫等長方形構圖,對應著母親的臉與袍服的柔軟線條,中性的色彩鋪陳出年老遲暮的嚴謹與默然。惠斯勒的作品摒棄了感性的語言,強調著如同音樂的合諧畫面。這幅作品可以說是美國境外最著名的美國藝術家的繪畫之一。

莫內的〈喜鵲〉(The Magpie, 1868-69)呈現著被白雪覆蓋的鄉間枯枝上獨棲著一隻喜鵲,如同樂譜上的一個音符,風景物像雖然寫實,不尋常的蒼白而透明的色澤,卻讓那龐然凝聚的白雪具有流動感。莫內大膽而創新的手法,不在對象的描述而是知覺的鋪陳。此即印象派的理念所在。

接著一系列經典印象派初期作品如:雷諾瓦的〈盪鞦韆〉(The Swing, 1876),畫面流露著隨興自在的氛圍,畫家刻意地捕捉陽光透過樹葉的顫抖眩光,鋪灑在人物的服裝上,與飄落在大地的情景。莫內著名的〈聖拉薩車站〉(Gare Saint-Lazare, 1877),是他離開鄉間定居巴黎,開始畫都會生活的系列作品之一,光、雲煙、動感與現代的題材,是他所要表現的,然而火車站的真實場景卻在探索光與色彩中,展現出極近抽象的視野。〈蒙托爾熱街〉(Rue Montorgueil, Paris, 1878),描繪著當年6月30日世界博覽會時的示威遊行,莫內以置身局外的角度,從遠方窗戶觀看這個熱絡的場景,紅藍白色代表著現代的法國,印象派特有的繁複小色塊之鋪陳,暗示著人群的躁動與國旗的飄揚,這件作品潛藏著現代性訊息,也記錄著法國民主的萌發。

希斯里的〈路維希安的雪景〉(Snow at Louveciennes, 1878),是他一系列描繪著鄉間雪景的作品之一,迷離孤索的雪景是探索光與影之多重層次感的好題材,印象派的小色塊技法,則讓這個冷清的畫面呈現出微藍的光采而不是純粹的白色。這位沈默寡言愛孤獨的畫家,誠然是表現大自然中憂傷與疏離氛圍的好手。

竇加的〈舞蹈課〉(The Dancing Lesson, 1873-76)是一系列描繪芭蕾舞者的作品之一。芭蕾舞者是竇加從1870年至過逝期間最愛且不厭倦的題材,也因此他對舞者的動作、姿態、行為、表情等等觀察入微,在畫面上的表現毫無疑慮。微高而斜傾的視點,讓舞蹈教室的地板呈現出透視點的消失,地板也在畫面上佔據著極大的部份,可知竇加了解地板對舞者的重要性。半透明層次的芭蕾舞衣輕柔、飄逸,在竇加的畫筆下則充滿了精靈般的動感。這一系列的作品讓人目不暇給,印象派的誕生為藝壇打開了天幕,讓璀璨的繁星躍現。(本文刊載在2011年2月份藝術家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