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閱讀了學長趴趴虎部落格上記述著沙加緬度三角洲(Sacramento Delta)上華人的歷史典故深為感慨,上週日(6/24)走訪加州首府沙加緬度,便刻意開車走CA-160過去,沿著沙加緬度河,經由Rio Vista, Isleton與Walnut Grove,親身一探早期華人在北加州留下的點滴形跡。
加州可以說是誕生於1848年開始的淘金熱潮(Gold Rush),而華人最早來到北加州也是在此狂潮推灡之下,以苦力身份被賣到加州當作廉價勞工。1852年時約有兩萬華人移民此地,而後華人也參與了Central Pacific Railroad的興建,1869年鐵路完成後轉而來到了沙加緬度河三角洲一帶修築堤防與農耕墾荒。在當時的三角洲一帶經常河水氾濫,蠻荒溼地的工作極為艱辛,而華人的勞力所得卻只有"一人一天一元"的工資,真是歷史上華工在美國的一段"心酸史"。1860年代來到此地的華人也有從事經商、理髮、洗衣、餐館的,然而絕大部分是農工或佃農。對三角洲地區農業的發展,自然有極大的貢獻。
在當時「三角洲」的華人也組成社團,以相互扶持、調節糾紛、舉辦節慶活動等等,主要的社團有「秉公堂」,因為不限制任何華人參加,所以會員眾多,在全美各州都有分舵,在Isleton與Walnut Grove也各有一個堂口。「俊英工商會」-- 位於「樂居鎮Locke」,只限於來自廣東中山的華人參加。另外還有「同盟會支會」也就是民國成立後的「國民黨支部」。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廣東中山人,他奔走革命期間曾多次來到「三角洲」地區,號召華人支持革命活動,都得到熱烈響應。
今日Isleton這個小鎮人口只有八百人左右,華人早已遷離,簡樸而蕭瑟的主街道上,只有三三兩兩的店面仍然開張著。極為顯著的建築就是「秉公堂」的遺址,令人訝異的是這棟百歲的木造建築物竟然披蓋著片片鐵皮,如同台灣鄉下早期的鐵皮屋,更如同飽經歲月風霜的蒼蒼老者,滿面斑駁皺紋深刻而且齒牙動搖,為了挽回些許的神采還披上了彩衣。附近還有一座涼亭題為「華工紀念亭」,它們代表著華人曾經在此地的記憶,然而這個記憶已經模糊淡去。
鄰近Walnut Grove的「樂居鎮」(Locke)創立於1915年,它不是加州第一個華埠,卻是北美地區僅有的農村華埠,由兩排木造二層樓房構成一條主街道,與美國鄉下的荒涼村鎮相仿,只是懸掛著一些中文招牌,讓人恍然間會墜入華人社會的氛圍。街頭有閒中文學校,就是一間教室,擺設如同我們小時候教室裡的桌椅,牆上還掛有國父孫中山像,戶外還有孔子塑像。有間「大來博物館」是當時的賭場,保留了許多華人的賭具、報紙、照片等,紀錄著華人生活的點滴樣貌。「樂居鎮」在歷經百年風雨後至今仍然矗立著,目前居民約七、八十人,華人只有約十人。它是美國唯一由華人為華人自己建立的小鎮,因此在1970年被登記為美國的歷史古蹟,見證著早年華人農工移民的艱辛歷史。
這幾個小城鎮除了歷史的遺緒外,並不具有多少觀光價值,對美國華人而言具有尋根探源的意義,甚為難得,但是走訪的人也很少了。時代的巨輪便如此地輾過,蔚藍天空下曾經的滄桑歲月與尋夢人生,都已被捲雲帶走。然而因為有前人艱辛拓荒植栽鋪路,後人才會有今日的福蔭,這也就是時代承傳的意義吧。有關此地的詳細資料可以參閱趴趴虎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hiker-papahu/article?mid=7975&prev=8037&next=7947&l=f&fid=5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