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藝術史美麗浪花翻轉蛻變的漫長歷程中,每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風潮與流派都在承先、破格、開創、啟後的脈絡中展現風采。從中世紀(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開始,以寫實主義手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維,創作出以"人"而不是神為中心的藝術以來,人所存在的紅塵、俗事,以及環抱著人的大自然和生活環境等等,便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竭、描繪不盡的題材。
十六世紀的矯飾主義藝術算是文藝復興之後的第一個前衛藝術,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藝術在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蘭基羅所奠立的均衡、和諧與完美形式表現的反動。於是矯飾主義以誇大的表現風格、不平衡的姿態、充滿想像力的戲劇化場景,以及充滿力能與動感的繁複構圖,形成極為明顯的風格。
史丹福大學的崁特藝術中心目前正展出著"Myth, Allegory and Faith: The Kirk Edward Long Collection of Mannerist Prints",一百八十餘幅精彩版畫乃十六世紀藝術恣意、誇張的美學之縮影。例如:Agostino Carracci (1557-1602)的版畫"Aeneas Fleeing Troy with His Family"。在宏偉沈重的古典建築之前景中,慌亂奔逃的人物,在精妙的細節、袍服、動勢、光影的表現中,呈顯出強而有力的戲劇性影像,如同電影場景的一個定格,深為動人。
在矯飾主義藝術中的人物身體都被拉長、姿態誇張扭曲、輪廓鮮明,畫面空間充滿神秘意趣。似乎藝術家們競相在複雜構圖表現中,展現高超的技藝,讓人驚嘆。矯飾主義肇興於義大利中部,繼而流傳歐洲,在繪畫、雕塑、建築藝術上形成短暫的風潮。雖然矯飾主義很快地就被而後的「巴洛克」藝術所取代,但是矯飾主義藝術家也代表了勇於突破、追求自我蛻變和表現的人文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