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即將在2010年一月慶祝七十五周年,有鑒於館藏品不斷地擴增,以及服務大眾的教育活動需求越益顯著,兩年前博物館便開始規劃美術館空間的擴建,第一階段完成的即是籌募了一千八百萬美金興建的屋頂雕塑花園,(另外還有六百萬美金的活動與服務經費,)為美術館添加了14,400平方英呎的空間,在五月十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個額外的展覽空間,由一座以鋼橋支撐的玻璃走廊銜接美術館五樓的展覽室與戶外的屋頂雕塑花園,屋頂雕塑花園則涵蓋了一部份的室內空間與大部份的戶外空間,雕塑品因此得以在開放性場域裡,融入舊金山特有的霧氣、陽光與空氣中,成為附近高樓景觀的另類現象。美術館原來五樓展覽室的外牆也更改為玻璃牆,讓觀眾可以從展覽室內觀賞戶外寬敞的雕塑花園景。這個都會高樓中的綠洲,除了擴大了美術館藏雕塑品的多元展陳空間與形式外,也提供給觀眾們一個沈思、冥想、放鬆、與互動的嶄新體驗。
屋頂雕塑花園的開幕首展作品,乃從館藏品中精選出來。在主要的戶外雕塑花園空間裡,展陳著低限主義藝術家艾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的二十英呎高作品〈Stele I〉,表面樸質無華,如同紀念碑般挺立的簡單鋼鐵造型,看起來是平坦輕薄,但是卻又具有微妙膨脹的體積感與實質的量感,它與開闊天際的遇合,產生出了一種超越時空與自然的神妙意境。
旁邊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的作品〈Zim Zum I〉,這是他晚年創作的最後一件重要的雕塑,這件立體作品乃紐曼著名的巨大、色彩純靜、直立形式的色域繪畫的三度空間表述,它由相對立的兩幅以90度角銜接的鋸齒狀建構出的巨大鋼塑牆面所組成。紐曼的作品不論平面或立體,一貫地探索著超卓的藝術境界,這件作品中間的通道即邀請著觀者進入,去體驗現代主義的極簡情境,並且與作品進行精神上與心靈上的交流。
亞歷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動感雕塑〈Big Crinkly〉,則充滿了童年趣味與遊戲性,這件作品色彩鮮明、造型抽象,在靈巧平衡中呼應著天地的自然運轉。義大利貧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馬利奧‧摩茲(Mario Merz)的裝置作品〈鹿特丹的透鏡〉(The Lens of Rotterdam),是由許多現代的玻璃片與自然的石塊組構而成的圓頂建築,如同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摩茲認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彎曲的、有機的,也因而是不斷地勃發的。而圓頂屋是個住所,也如同高原、平台或桌子,它是一種庇護所,但是卻又似乎很脆弱,它如同考古的遺址,卻又銜接著古今,呈現著另類的當代意念。
在戶內展覽區的主要作品是法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璐依絲‧布爾吉亞斯(Louise Bourgeois)的〈巢穴〉(The Nest),疊置著大小五隻蜘蛛,巨大而震撼人的造型,超現實地展現如詭異魅影,看似纖弱又具有龐然的威脅性。作者以沈重的女性的思維,陳述著母蜘蛛照顧小蜘蛛的保護性本能,以及在面對外來侵入者時展現的對抗氣勢。蜘蛛是布爾吉亞斯雕塑的顯著符碼,作品表現出的強烈不安,來自她幼年時家庭中的經驗,以及對母親的映照。西班牙藝術家尚‧慕諾茲(Juan Munoz)的雕塑〈交談〉(Conversation Piece),則建構在幻象與真實之間的微妙張力,他的人物雕像面部表情總是默然一致,下半身則是如同梨狀的圓型,顯得有些笨拙,這些人物似乎疏離,卻又奮力地想要交談,於是空間中便抽象地迴盪著無聲的呢喃。
羅伯特‧安納森(Robert Arneson)的巨大頭部雕像〈無痛苦〉(No Pain),被陳展在地上,似乎在向著天空述說著故事。這件作品完成於他因癌症過世的前一年,作品典型地以自己為描繪、嘲諷或陳述的對象,這個頭像呈現出了藝術家承受著化療之痛苦,卻自我調侃地也自我安慰地說著"毫無痛苦"。安納森作品的名稱總是具有雙關意涵,幽默地玩味著人生,這件作品誠然對生命充滿了無奈。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屋頂雕塑花園的特展,乃經典作品的再現與再詮釋,在高樓上開闊的天幕下,期望帶引觀者體驗當代藝術殿堂的另一種情境。(本文刊載在"藝術家"七月號)
亞歷山大‧卡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動感雕塑〈Big Crinkly〉,則充滿了童年趣味與遊戲性,這件作品色彩鮮明、造型抽象,在靈巧平衡中呼應著天地的自然運轉。義大利貧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馬利奧‧摩茲(Mario Merz)的裝置作品〈鹿特丹的透鏡〉(The Lens of Rotterdam),是由許多現代的玻璃片與自然的石塊組構而成的圓頂建築,如同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摩茲認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彎曲的、有機的,也因而是不斷地勃發的。而圓頂屋是個住所,也如同高原、平台或桌子,它是一種庇護所,但是卻又似乎很脆弱,它如同考古的遺址,卻又銜接著古今,呈現著另類的當代意念。
在戶內展覽區的主要作品是法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璐依絲‧布爾吉亞斯(Louise Bourgeois)的〈巢穴〉(The Nest),疊置著大小五隻蜘蛛,巨大而震撼人的造型,超現實地展現如詭異魅影,看似纖弱又具有龐然的威脅性。作者以沈重的女性的思維,陳述著母蜘蛛照顧小蜘蛛的保護性本能,以及在面對外來侵入者時展現的對抗氣勢。蜘蛛是布爾吉亞斯雕塑的顯著符碼,作品表現出的強烈不安,來自她幼年時家庭中的經驗,以及對母親的映照。西班牙藝術家尚‧慕諾茲(Juan Munoz)的雕塑〈交談〉(Conversation Piece),則建構在幻象與真實之間的微妙張力,他的人物雕像面部表情總是默然一致,下半身則是如同梨狀的圓型,顯得有些笨拙,這些人物似乎疏離,卻又奮力地想要交談,於是空間中便抽象地迴盪著無聲的呢喃。
羅伯特‧安納森(Robert Arneson)的巨大頭部雕像〈無痛苦〉(No Pain),被陳展在地上,似乎在向著天空述說著故事。這件作品完成於他因癌症過世的前一年,作品典型地以自己為描繪、嘲諷或陳述的對象,這個頭像呈現出了藝術家承受著化療之痛苦,卻自我調侃地也自我安慰地說著"毫無痛苦"。安納森作品的名稱總是具有雙關意涵,幽默地玩味著人生,這件作品誠然對生命充滿了無奈。舊金山現代美術館屋頂雕塑花園的特展,乃經典作品的再現與再詮釋,在高樓上開闊的天幕下,期望帶引觀者體驗當代藝術殿堂的另一種情境。(本文刊載在"藝術家"七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