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科技時代的丰采‧織品觀念的突破

聖荷西拼布與織品博物館,在八月十七日至十月三十一日,策劃舉辦了第一屆"International TECHstyle Art Biennial",藉此展現科技融合在織品的創作過程、內容與素材中的嶄新風貌。這項特展在一年前便向世界各國發出徵件訊息,共有五十三位藝術家的一百一十八件作品送審,二十八位藝術家的四十一件作品入選展出,涵蓋了來自加拿大、中國、德國、台灣、英國與美國的作品。台灣入選展出者即台南藝術大學的黃文英。展品的形式與意念廣泛而多元,雖然環繞在織品的題旨,卻可以看到電腦織機、數位科技與互動模式的運用是這項展覽呈現出的主要趨勢。

網際網路

網路與伊媚兒已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垃圾郵件常常塞滿了我們的電子信箱。Patti Shaw的作品〈Spam Scam〉,從當代生活思維出發,不似一般人立即刪除垃圾郵件的作法,她反而將這些雜亂的垃圾郵件收集起來,選擇其中的訊息,甚至保留錯誤的拼法,再用傳統的手工針繡技法,製作出一件屬於二十一世紀的織品樣本。在此科技時代,一切都快速而急迫,電腦打字便捷,網路伊媚兒的立即性,都讓現代生活繁瑣而急切的步調,與這件作品手工針繡縫製的耗時費勁與耐力,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它也敦促著人們反思今日生活的情境。

至今已經創作四十年的資深纖維藝術家Cynthia Schira的作品〈Source Code〉,展現出這位前輩創作者對科技的興趣不遜於年輕人。她著迷於電腦的程式語言、符號、密碼語法等,在專業科技人多重組構的變化運用與並置下,建構出的各種系統、圖像與造形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電腦上特定範圍內的形狀,自動轉為另一種形狀的過程,讓她更加神往,進而積極地親自涉入。於是她運用具有Photoshop軟體的電腦織機,將這些神奇的符碼與圖像,轉換成抽象的書寫符號或數字,再現於織品形式中,織就出神秘的、另類的當代天書。

Noel Palomo-Lovinski那輕飄如雲般籠罩的袍服〈Holding It In〉,乃採用網站上告解部落格上的文字,轉印在布上再縫製而成的。作者有感於現代社會中,大眾的告解越來越普遍,人們為求擺脫罪惡感、分擔個人的悲劇故事、或揭示私密的渴望等等,經由電視、網站或部落格的書寫,交流個人訊息,形成一種具有共識的社群關係。而那種書寫,即認證個人的日誌。諾艾爾製作的半透明質感的袍服,似乎要揭示出人內心的祕密,然而蒙面的頭罩,卻又意在保護隱私或可能的傷害。袍服銜接與車縫線條刻意的不規則紋路,似乎暗示著人內在的掙扎與衝突。在此可以看到創作者如何受到網路社群交流與傾訴現象的觸動而創作。

網際網路資料的傳輸與互動,是現代人深陷不可自拔的迷魂陣。Nora Ligorano與Marshall Reese的作品〈50 Different Minds, Homage to Josef & Anni Albers〉,運用光纖編織組構出一個空白的九宮格畫布,再使用電腦網路資料的輸入與轉變,來創造出結構與色彩的動態織成變化。因此作者特別在展場安置一台電腦,讓觀眾隨興輸入所喜愛的色譜,接著就可以看到作品逐漸地織出璀璨的色彩。象隨人遷,境隨意變。這件作品如同織物 / 雕塑 / 動畫,在與觀眾的溝通和互動中,創造出了千變萬化的動態圖案風貌。它是交流與連結的當代象徵,是一種不斷流動著的織品建構形式,沒有固定與最終完成的構圖形式。

數位與電腦

數位與電腦的編製程序(programming)的運用,大大協助了編織創作者將各種複雜圖像與色彩編織出來。Janice Lessman-Moss的作品〈Winter Matrix〉建構在電腦螢幕上的映像點(圖素-pixel)與織布機上經緯線的對應關係中,畫面上的抽象幾何構圖,便在這種相互而且反覆的機制下展開。圓形、方形與菱形,在不同尺寸與清晰度中,變化、交疊、匯組。圖像與結構也在如此的連結下,展現出活潑的律動性與視覺的張力。

黃文英的作品〈服裝〉延續她過去數年來專研電腦軟體手工織機的創作,將過去生活中的舊照片圖像織成平面的布,再加以裁切縫製成立體的服裝,為了可塑性,她使用不銹鋼絲與鐵弗龍線來編織與雕塑。服裝對作者而言,是時間與記憶的載體,它也象徵著人的軀體,而形體雖然不在,記憶本身在作品中卻已然是恆久不滅的了。照片捕捉住已逝去的立體影像,成為平面的圖像記憶,而這件立體的服裝則再度將這個圖像記憶轉換置於今日的三度空間之中,它所創造出的超現實意趣,令人玩味無盡。

Gudny Campbell則深愛電腦軟體Photoshop的運用,作品〈Ocean Lines〉選取旅途中拍攝的有關海洋景觀的照片,在Photoshop中加以處理。她運用軟體中的各種過濾器來改變圖像,進而設計、創作出所要的畫面與線條,然後輸出印刷在大塊的布上,再以整塊布的拼布壓縫技法製作完成。這件三聯作畫面極為抒情、典雅,巧妙地結合電腦圖像的轉換變置,與傳統拼布壓縫的浮雕式的肌里特色,展現出拼布設計與創作的新風貌。

影像與動畫

當科技與電腦在織品創作中的運用越來越密切後,織品的形式便逐漸地化為觀念或意象,織品的實體也逐漸地轉化而消失了。Rachel Beith Egenhoefer的作品〈KNiiTTiing〉,已經純粹是電腦上的動畫影像。這件作品是在iMac上呈現的互動式動畫,觀眾必須在虛擬的螢幕上挑戰針織的織作,依照韻律一針一針地織作,不可失掉任何一針,才能夠完成一件虛擬的織品。在此,織品的可觸感與實體,對應著不可觸摸與虛擬的影像,不也暗示著現代人所沈溺的虛擬世界之假象,以及另一種的新鮮感與娛樂性。

另外,Kate Nartker的〈Crossing Over〉,則是將十字繡的每個針腳行跡,掃描在電腦裡,再使用動畫軟體來運作,複製針線以及形構出各種圖案,進而改變尺寸、位置、或透明度,製作出針線元素的位移、聚集與解構所形成的美妙動畫圖像。至此,傳統手工藝與數位媒體已然交融,相互串連與擴展領域。當然在科技當道的今日,任何題材都可以與之結合,工藝與藝術也不例外。

纖維、織品與其圖像語言和形式,在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被不斷地突破與檢視,廣泛地實驗與探究,至今,它也帶給了人們一種兼具歷史與當代的總體印象。「國際科技風格藝術展」旨在發掘、鼓勵與展示跨領域的織品表現力,頗具成績,它未來的多元發展,也必然可以期待。(本文刊載在十月份藝術家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