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北海道之旅 - 札幌

日本北海道在人們心中,多半是大雪覆蓋、冷冽靜謐之地。二十年前,曾在隆冬造訪,對那片白茫茫、潔靜冷峻的天地,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那麼,盛夏時節的北海道,又會展現出怎樣的景致呢?今年暑假,在會長 Henry 的號召下,由碧雲精心規劃行程,矽谷電影與文學俱樂部於 8 月 10 日至 20 日展開了「北海道電影與文學之旅」。十六位成員(包括我與 Daddy)一同踏上旅途,不僅為體驗夏日北海道的溫暖與明媚,更為尋訪與這片土地相關的電影與文學的足跡。

在啟程前六個月,會員們即開始觀看或閱讀約十部和北海道有關的電影或書籍,並且每個月討論兩部電影,作為旅程的前置功課。如此好像回到學生時代一起作作業,再一起去畢業旅行般。第一天中午抵達札幌,便前往位於市中心的北海道大學植物園參觀;這座建於1886年龐大而且古老的植物園裡約有4000多種植栽,高大的樹木參天,林蔭步道微風徐徐,遊走其中無比舒暢,讓長途飛行的疲憊也稍減了。

植物園裡的自然史博物館保存著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包括我們觀看的電影《南極物語》中作為雪橇犬的太郎與次郎的標本。這部電影是有關1956年日本派出的「南極觀測隊」,在撤退時有十五隻雪橇犬被滯留在南極,只有太郎與次郎在一年後奇蹟般的生存下來也回到北海道的故事。這對兄弟犬在極地嚴酷的環境中掙扎求生,象徵著堅強的生命力,牠們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這部電影的拍攝非常好,在那個年代誠屬不易。

接著我們前往位於中島公園附近的「渡邊淳一文學館」。這座於1998年設立的文學館,由日本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設計,以簡潔純淨的現代建築語彙呈現,建築物不大卻格外洗練。我們行前觀看了1997年根據渡邊淳一極具爭議性的婚外情小說《失樂園》拍攝的電影。該電影挑戰著日本傳統社會對婚姻與忠誠的道德框架,終至男女主角的殉情。影片拍得細膩、唯美而直白,呈現出這種激情與絕望交織的愛情必然的宿命式悲劇。走出「渡邊淳一文學館」,漫步於綠意盎然的中島公園散策,走過映照著雲影和高樓大廈的菖蒲水池、音樂廳,覺得這個城市中的清幽綠地真是都會民眾們紓解壓力與心情的好地方。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是法國最宏偉的宮殿之一,也是歐洲宮廷建築與絢麗絕倫的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位於巴黎西南邊車程約20公里處。凡爾賽宮最早在1623年由路易十三始建為狩獵行宮,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擴建和裝修,並且遷都於此成為了王權的中心,象徵「君權神授」,建立起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宮廷與政治核心。


凡爾賽宮外觀建築宏偉壯麗,內部裝飾則極盡奢華,尤其是最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長73公尺,一側是窗,一側是357面鏡子,在光線折射中交織出了金碧輝煌無比華麗的大廳。還有無數的皇室套房等等,都是對王室的歌頌與權力的展演。


凡爾賽宮的龐大花園佔地約800公頃,同樣地令人驚嘆;規劃對稱的草坪、精緻的花壇、許多的雕像、壯觀的噴泉和水池、如同迷宮般修剪整齊且排排站立的高大植物,還有大運河(Grand Canal)橫貫其間。

遊走在花園裡或凡爾賽宮內,都會深刻體悟到因為王室的奢華與炫耀,必然役使數以萬計的人民,在物質空間和大自然空間中致力雕造,才能達到如此宏偉的境界。畢竟,藝術在那個時代都是為王室貴族服務,倒也留下了無數文化資產。

最近正好看了馬克吐溫的歐洲遊記“The Innocents Abroad” (1869),其中紀錄了他造訪巴黎和參觀凡爾賽宮的感想。馬克吐溫以一貫幽默諷刺的筆調,帶著美國民主思想的視角,面對象徵極權的凡爾賽宮時,雖驚嘆其華美不似存在人間,卻也毫不掩飾對其過度奢華與虛榮的批評。凡爾賽宮彷彿一面歷史的鏡子,讓人讚嘆也讓人省思。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莫內的故居與花園

印象派大師莫內(Oscar-Claude Monet)擅長光和影的表現技法,長期探索並實驗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於是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他在1883年移居位於巴黎西北邊75公里外的Giverny,直至1926年過世。莫內在此地親手規劃的宅邸與兩座花園,成為了他無數畫作(例如:睡蓮系列)的靈感來源。此地在1980 年對公眾開放,慕名而來的遊客當然絡繹不絕。



Giverny這個小鎮因為樸實美麗的景緻,吸引了莫內以及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光與自然的的畫家,在此地熱情地創作與交流,形成了藝術家聚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今日的Giverny仍然保留著溫馨的藝術氛圍,午後的暖陽照映著小城內各色花卉植物,正如同印象派畫面的光彩和餘韻。


莫內花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當時親手挑選、種植的,包括睡蓮、垂柳、鳶尾等等,甚至日本橋、流水造景都是莫內親手規劃的。莫內不僅僅在畫布上作畫,捕捉物像在光線中的變化和季節的流變,留下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在Giverny,他彷彿也在土地上作畫,於是他的花園就成為藝術與花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The Water Lilies at Musée de l'Orangerie 

法國的鄉間景緻

法國北部,從海邊小城Honfleur的港口,到Giverny的睡蓮池塘之間的路程,有蜿蜒的小路穿越林間與綠丘,鄉間純樸的詩意在微風中流溢。車窗外的風景沿途逐漸展開,如同一幅幅柔美的油畫——藍天白雲下的牛群閒適徜徉在草地上、金黃麥浪隨風起伏。隨著車行流動的畫面上,有著生活的溫度與節奏,靜謐平和的景色就如同一首舒心的田園詩篇。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漂浮在潮汐之間的城堡

法國最夢幻、最具傳奇色彩的地標 -- 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是位於法國諾曼第附近的一座潮汐島,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小島呈圓錐形,山頂上有著名的修道院,山腳下的小鎮也保存多數哥德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築物與要塞遺跡,1979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Wiki)


這座被信仰雕刻而成的岩石小島海拔僅有88公尺,周圍是大片的沙岸,漲潮時四面會被海水包圍,退潮時則可步行抵達,形同一座漂浮在潮汐之間的孤島;最高潮與最低潮的海平面落差高達15公尺,還好現在已經建有一條道路可以隨時通行。山頂上的修道院建始於公元 8 世紀,因戰爭或政局的動盪,在11–16 世紀之間經歷了多次增建、改建,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樣貌。自古以來這座「信仰的堡壘」就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也是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今日已經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聖米歇爾山憑海臨風、孤傲矗立的經典形象,在千年的歲月中歷盡滄桑;蜿蜒的石板坡道、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城牆,都彷彿在述說著漫長時間中的世事流變。然而它靜立在天地之間,卻如夢似幻,彷彿不屬於凡間。

傍晚時分的聖米歇爾山,在藍色的天幕下顯得壯麗,在清晨霧靄中則蒙上了一層聖潔面紗,風姿各具神采,總是靜靜守望著凡塵與永恆的交界。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宗教永恆的神采

天主教曾經是歐洲社會的核心力量,除了信仰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之外,教堂更是歷史、權力、教育與社會秩序的表徵,因此走到任何大小城鎮都會有座美麗的天主教堂。


位於巴黎西南約 80 公里處的Chartres市,宏偉的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artres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與彩繪玻璃藝術的巔峰之作。它以豐富的雕刻群像、製作於 12–13世紀保存極為完整的彩繪玻璃,以及著名的「藍色玫瑰窗」和深厚的宗教意涵著稱;在1979 年被列入了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

教堂內部最令人讚嘆之處,是圍繞主祭壇的高大雕刻牆壁“Choir Wall”;這座雕刻牆有六公尺高100公尺長。製作於十六至十八世紀的石雕浮雕群,細緻地描繪出40個有關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生平的場景,每一幕都栩栩如生。整座教堂的浮雕群像細節之豐富細緻,如同精美的「石頭雕成的聖經」(Bible in stone),展現著信仰所蘊藏的張力與尊嚴以及宗教的榮光。

Cathédrale Saint-Gatien de Tours
從Chartres市往南行約兩個小時車程即可抵達Loire valley最主要的小城Tours。這座城市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的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成為朝聖之路重要驛站,至今城中仍可見部分古羅馬城牆遺址,低調地見證著兩千年的歲月流轉。此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莫過於Cathédrale Saint-Gatien de Tours,這座氣勢恢宏的哥德式教堂,興建於1170–1547長達 4 個世紀,建築風格融合早期與晚期哥德元素,外觀挺拔華麗,傲然展現著它的歷史地位與藝術成就。
除了幾座教堂外,老城區也充滿中世紀的氛圍。傍晚時分散步到河畔,許多餐廳裡有很多年輕人熱鬧歡聚,才發覺這裡的老靈魂也有活力青春的氣息。這個美麗的城鎮,是前往鄰近壯觀的古堡群參觀,或到其他地區遊玩前停駐的好地點。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藝術與文化薈萃之地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巴黎,蒙馬特(Montmartre)是許多窮困卻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生活與創作之地,例如:畢卡索、達利、雷諾瓦、梵谷等。尤其羅特列克是蒙馬特夜生活的最佳記錄者,他常畫蒙馬特的歌舞廳如:紅磨坊(Moulin Rouge),對象多是舞者、女伶或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作品寫實而深刻,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宣傳海報,讓蒙馬特與紅磨坊都成為了巴黎的觀光景點之一。

蒙馬特位於巴黎北邊的一座小山丘上,著名的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位於山頂,白色的羅馬-拜占庭式建築,從巴黎各處都清晰可見。此地當然視野遼闊可俯瞰整個巴黎。我們特別在傍晚搭Uber到此,與聖心堂前無數遊客一同在階梯上,享受清涼的晚風與無敵的城市景觀。

參觀聖心堂後,在附近的餐廳 Le Poulbot享用了道地的法國菜,然後繼續遊逛充滿藝術氣息的街區巷弄,再走一段很長的階梯下山到著名的紅磨坊。紅磨坊是康康舞的發源地,是低俗與高尚、娛樂與藝術並存的象徵;今日的票價昂貴而且還一票難求呢。


巴黎另外一個充滿文化、藝術和學術氣息的就是位於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這裡有索邦大學、先賢祠 (Panthéon)、盧森堡公園、圖書館、書店等。還有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與文學名流交流的聚集地:Les Deux Magots Café、Café de Flore以及最古老的咖啡館Le Procope(創立於1686年)。


我們有一個下午悠然地穿梭在拉丁區的街巷與公園,在Café de Flore享用簡單的午餐,晚餐在Le Procope體驗經典法國菜,感受巴黎的文化和詩意流動的節奏。夜色低垂後,趕到現代而宏偉的 Opéra Bastille觀賞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聯劇《Il Trittico》,三部劇風格各異,從悲劇到喜劇再到宗教的救贖。普契尼以音符織出了豐厚的情感,優美的音樂帶出感人的劇情,讓觀眾在音樂與戲劇的交織中深深沉醉。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西堤島上的殿堂

塞納河在巴黎市中心分出兩個小島,其中面積最大、靠近河流源頭的便是"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也是法蘭西歷史與宗教的核心(Wiki)。島上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和巴黎古監獄/王室司法宮(La Conciergerie)。

聖母院是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典範,自12世紀開始興建,歷經近兩個世紀才竣工。2019 年大火後關閉,2024年12月才重新開放。門票雖然免費但是必須三天前預約,當然一票難求!我們能親身在戶外觀賞美麗經典的建築,也感安慰了。這棟宏偉的建築在傍晚的薄光下,更顯神聖空靈,千年歷史的餘韻迴盪在空間中。

Sainte-Chapelle
旁邊的聖禮拜堂興建於13世紀,專為安置《基督受難聖物》而建,也是王室的祈禱室。這個光的殿堂,以 15 扇巨大垂直的彩窗,1,113 幅彩繪玻璃畫板講述著聖經的故事,整座建築看似懸浮於石柱與光彩之間。走進聖禮拜堂,高聳的哥德式建築拱頂下,彩繪玻璃牆面色彩繽紛,如同光的交響樂,讓人們沈浸在歷史的詩篇和信仰之美的氛圍裡。







Salle des Gens d’Armes, La Conciergerie
巴黎古監獄是巴黎司法宮的一部份,曾是法國中世紀王室的皇宮與最高法院所在地,14 世紀起逐漸改作監獄,法國大革命期間無數囚犯在此遭羈押,包括瑪麗皇后(Wiki)。跨入古監獄大廳,雄偉的拱頂和寬闊的廳堂,讓人仰首追憶王室的餘暉。往內一路深入,黑暗石廊樓層擁擠狹小,陰暗的牢房仿佛迴盪著絕望的呢喃與悲泣,述說著那段歷史的動盪與權力的拉鋸。那個晦暗的年代已經被掩埋在時間的縫隙裡,而建築則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位於西堤島尖端的 Square du Vert-Galant,是一處面向塞納河的迷你公園,可遠眺最古老的“新橋”(Pont Neuf)。傍晚時分涼風佛面,許多年輕人坐在岸邊樹下聚會聊天,欣賞河面暮色,好不愜意。我們也走到公園的最前端,得以無遮蔽的視野,看著夕陽下晃著金芒的河水,以及在波光中搖曳的橋影。這裡是繁華都市中難得的靜謐角落。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凱旋門 - 奧塞美術館

巴黎的美來自完善的城市規劃與建築風格,從19世紀巴黎改造後,整齊劃一的石砌建築,筆直的大道、圓形廣場與放射狀街網,營造出了一種既開闊又親切的城市節奏。在巴黎,享受生活處處都是藝術,不需要刻意尋找目的地,因為每一個轉角都值得駐足停留,這種浪漫與美好洋溢在空氣中。

從旅館走過艾菲爾鐵塔到凱旋門約一個小時,沿途欣賞著晨光中艾菲爾鐵塔的各個角度,覺得這個鋼鐵巨人如此優雅挺立,真是巴黎這個城市的靈魂象徵。

我們繼續地走過耶拿橋(Pont d'Iéna)到塞納河右岸現代化的城區,經常不知不覺地走了岔路,遊逛到美麗的香榭麗舍大道。這裡寬大的林蔭大道兩旁精品店、咖啡館、糕點店、歷史建築林立,腳步如同踏在歷史與時尚之間,時間也似乎慢了下來。

香榭麗舍大道由協和廣場延伸至凱旋門,全長約1.9公里。我們一路朝著凱旋門的方向走,看著這座象徵著法國軍事榮耀與國家精神的雄偉的建築逐漸地接近,耳邊彷彿迴盪起了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我們跟隨著遊客們的行徑,趁著車流在紅燈停歇時,走到香榭麗舍大道中央隔島,將凱旋門的宏偉全景定格於記憶中。隨後當然也登上凱旋門頂端,放眼望去,以此為中心放射狀延展出去的12條大道,就如同巴黎的動脈,輕聲呢喃著城市的歷史與變遷。

中午在Midi 12 Champs-Elysées享用了美味的 crepe 和 galette後,繼續走路到協和廣場,再過橋到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它的前身是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所建的奧賽火車站,1998年改建為美術館,館藏品範圍約1848–1914年間,成為印象派與20世紀現代藝術收藏的殿堂。


走入那保留火車站鐘樓的寬闊大廳,光線自拱形玻璃屋頂灑下,柔和地映照在大廳的雕塑上。兩側綿延的畫廊長廊,每一間展覽室都收藏著一位大師的靈魂,莫內的水景在光影中蕩漾、雷諾瓦的人物在午後光影的流動與色彩的閃耀中,充滿歡悅。德加的芭蕾女孩、塞尚的現代主義風景、梵谷扭曲的茅草屋旋渦般的線條、高更的大溪地異國情懷和色彩等等,都讓人深深感動。展場人潮川流不息,興奮之情如入寶山,卻也因此人人都無法靜心好好觀賞。這是所有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不可避免的現象吧。

Monet
Renoir
Cézanne
Van Gogh
Gauguin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羅浮宮 - 時光深處的殿堂

羅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其增建的玻璃金字塔,在1989年啟用,讓昔日王宮古典莊嚴厚重的建築群,與透明的現代幾何結構產生了衝突和對比,卻同時又是巧妙的連結和對話。玻璃金字塔將自然光引入羅浮宮地下展廳,也讓人們從現代的時空走入博物館文化歷史的長廊,彷彿從時間的倒影中探視古典文明的深邃。

龐大的博物館收藏超過 50 萬件,是世界文明史的縮影。最著名的鎮館之寶 - 達文西的繪畫《蒙娜麗莎》,那柔細的筆觸呈現出的神祕的微笑與夢幻般的山水背景,擄獲了跨越數世代的人心,至今仍然萬人爭睹,而蒙娜麗莎只靜靜坐在屬於自己的永恆裡,無視喧囂,她的眼神流露著的是藝術對靈魂的召喚。現場觀賞原作,覺得畫面真的太美了,那種神秘的引力無法言說。


龐大的館藏品實在無法盡覽,經典繪畫如:"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The Wedding at Cana", 荷蘭畫家維梅爾的“The Lacemaker”等等;最醒目的雕塑作品是在樓梯頂端中央的無頭勝利女神雕像(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她立於一艘石雕船首,翅膀大張迎風而立,衣袂飛揚,姿態昂然充滿了動感。而象徵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Venus de Milo),神情怡然姿態優雅,自然流動的S形曲線,是希臘古典美學的表徵。這些展品都是有限時間裡必要觀賞的,如此地一間展覽室走過一間展覽室,總要在萬頭攢動中努力的去觀看。


穿過羅浮宮繁華熱鬧的畫廊,走入地下層光線微暗充滿神秘氛圍的埃及展區,時空立即往前推數千年,龐大精美的埃及藏品,紀錄著尼羅河流域那段璀璨的歷史文明。


繼而進入亞述展區,首先就看到巨幅立體浮雕《人首有翼公牛》(The Human-headed Winged Bulls)。它是古亞述帝國的守護神,神情莊嚴,鬍鬚彎曲如波紋,雙翼舒展如大鳥欲飛。五隻腿的姿態,從正面看靜若磐石,從側面看卻如邁步而行,讓人驚嘆古代工匠的創意與巧思。另外還有大型石板浮雕長廊,記錄著帝王的威權與戰功等等。古亞述帝國的威嚴與神秘,以及埃及文化都帶給人跨越千年的震撼與敬畏。

The Human-headed Winged Bulls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Palais Garnier - 藝術、建築與文學的交會點

巴黎這座美麗的城市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應該一步一腳印的去細細品味;走路,無疑是貼近城市脈搏的最佳方式,

從位於艾菲爾鐵塔附近的旅館走路到Palais Garnier約一個小時。於是在巴黎的第一個早晨,充滿探索意趣地踏出旅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漫步街頭,舉目可見處處是龐大的古典建築、公園草坪、無數的博物館、咖啡店等等;從塞納河左岸穿過Pont Alexandre III - 象徵法俄友誼雕飾華麗的橋,走到河右岸,覺得城市中優雅浪漫的靈魂無所不在。

建於十九世紀的宮殿般歌劇院Palais Garnier,不僅是建築與藝術的結晶,更是一個文化與幻想交織的場域。這座古老華麗的歌劇院,有著繁複的雕飾扶欄、璀璨的水晶吊燈垂掛、寬闊的大理石樓梯,整體空間金碧輝煌。表演聽內還有夏卡爾無償為劇院天花板所繪的壁畫,如夢似幻,述說著過去華麗豐美的歲月。著名的《歌劇魅影》即以此歌劇院為舞台,觀眾席「第五號包廂」是「歌劇幽靈」艾瑞克(Erik)指定保留給他的私人席位。小說中的虛構,如今已然成了歌劇院歷史的一部分,走在絢爛的樓梯與走廊間,幽靈的低語彷彿仍在劇院深處回響著,讓人著迷。

Palais Garnier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巴黎 - 巴黎

海明威在他的書中說道「如果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巴黎將永遠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從19世紀起,巴黎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文人和藝術家落腳於此,創作、討論、碰撞;巴黎也成為創作者們夢想開始的地方。來到法國旅遊,必然要來探訪這個世人矚目的藝術之都。

巴黎本身就是歷史、文化與藝術的載體,塞納河則如同巴黎的心臟。傍晚時分搭乘塞納河遊輪,蜿蜒穿過市中心,全長近13公里的「巴黎河段」串連起艾菲爾鐵塔、奧賽美術館、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協和廣場等經典地標。從船上觀看,彷彿在閱讀長卷的城市歷史文化詩篇,以備隔日再親自走訪。

一個小時的遊輪結束後,我們決定登上艾菲爾鐵塔頂端觀看。當時夜幕已然低垂,鐵塔燈光悄然亮起,在金色光芒中,它那無與倫比的結構之美與工程奇蹟,宛如靜立的金屬巨人,優雅地俯瞰著巴黎,也守護著這座城市的夢與記憶。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南法美景 - 壯麗與詩意的蔚藍海岸

沿著馬賽南邊與卡西斯(Cassis)之間有一段壯麗的石灰岩海岸線,被譽為法國最美的自然奇觀之一的Calanques國家公園,是一片融合陸地與海洋的自然保護區。「Calanque」意為「深峽海灣」,這個國家公園總面積達 520 平方公里,擁有超過 20 個海灣。白色石灰岩峭壁、綠松點綴著山坡,峽灣一線線切入蔚藍的海面,形成了深邃寧靜的天然港灣,宛如地中海的祕密書頁,一頁頁展開邀人探訪。


車行其中發覺沿途處處是一幅幅震撼人心的風景畫,天然雕刻的石灰岩峭壁雄渾又親切,吸引著人們前來健行或攀岩。無比清澈的湛藍海水,則是戲水、游泳或划船的美妙秘境。這片大自然的美景,在風聲與浪濤的低語中,彷彿能聽見大地最原初的呼喚。


Plage de Sormiou(索米尤海灘) 是國家公園內最迷人的隱秘海灣之一,必須走一段狹窄蜿蜒的山路,從山頂約海拔 200 公尺一路下降至海平面。因為只有單行道寬度,車子交會時甚為驚險。車行中視野也隨之從遼闊山谷轉變成幽靜海灣,然後突然現身眼前的那片清澈湛藍的海水,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寶石般的色澤,還有微波輕撫著細白柔美的沙灘,真是如詩如畫令人屏息讚嘆,深情的凝視著久久不捨離去;覺得尋幽訪勝,不虛此行。

Plage de Sormiou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普羅旺斯“古城” - 歲月靜好

法國東南部最迷人的地區-普羅旺斯(Provence),名字源自拉丁語 "Provincia Romana",是古羅馬人在法國設立的第一個行省。在千年歷史的風塵中,昔日征戰的鐵與火的印記已被時間拂去。今日普羅旺斯是一片被陽光擁抱、被薰衣草的香氣渲染的土地。此地的古城鎮雖然仍流露著絲絲古羅馬的氣息,卻已經變得溫柔也充滿著詩意和夢想。

有「鷹巢村」(village perché)之稱的Gourdon,坐落於海拔 760 公尺的峭壁上,靜靜盤踞山巔、彷彿塵世之外的石村。石砌房舍、狹窄巷道、花園和小廣場充滿了中世紀古樸寧靜的氛圍。每一塊石頭彷彿都藏著古老的歷史迴音,行走其中讓心與眼都慢下來,似乎也就能掀開時間的簾幕。

Gourdon
Saint-Paul de Vence是一座典雅而詩意的山城,有著完整保存的中世紀古城牆、拱門、曲折石徑。自 20 世紀初開始,這裡便吸引了著名藝術家夏卡爾(Marc Chagall)在此居住多年,還有畢卡索、米羅、馬蒂斯、雷諾瓦等都曾來訪。今日城堡內畫廊林立,雕塑與藝術工作坊點綴於街角巷尾,藝術氛圍濃厚,卻也熱鬧非凡而有點過於商業化,古堡的氣質也就被稀釋了。

Saint-Paul de Vence
位於普羅旺斯西北角的Avignon (亞維儂),距離馬賽約一個小時車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分量。這座被石牆環繞的古城,14世紀時天主教教廷曾遷至此地,城中的教皇宮(Palais des Papes),至今仍雄踞於古城之中,高牆厚壁、塔樓林立,氣勢磅礡,是歐洲現存最大的哥德式宮殿之一,也見證了教廷在此七十年的輝煌。走進宮殿彷彿走進歷史幽深的長廊,得以探視那曾經是歐洲權力與信仰交織的重心。

Palais des Papes
今日的亞維儂,每年夏季的「亞維儂藝術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劇團、舞者與觀眾,讓整座城市變身為一座巨大的當代表演藝術場域。台灣的驕傲「雲門舞集」曾多次受邀參加,讓歐洲觀眾驚艷不已。亞維儂藝術節也成了國際藝術看見台灣的一扇窗。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馬賽的風華

法國臨地中海的第一大港馬賽(Marseille),在五月下旬亮麗的陽光中迎接我們,走在「 ㄇ 」字形熱鬧的舊港區(Vieux-Port),擦肩而過的是如同聯合國形形色色的人,可想而知這個港口城市與世界的對話極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來到此地,首先想探訪的是距離港口1.5公里外小島上的Château d'If,但是那幾天風浪都過大,於是船隻停駛,只能遙望/遙想大仲馬筆下《基督山恩仇記》故事中主人翁的囚禁之地,在波浪的恍漾中彷彿能聽見那流蕩著不甘於命運的低語。

從港口走到Abbey of St Victor約20分鐘,這座修道院的創建最早可追溯至 5 世紀,厚重的石牆與塔樓彷彿吸收了千年的靜默,給人莊嚴肅穆之感,也形同一座軍事城堡。進入其內,時光仿若倒退千年,內部昏暗寧靜,流露著歷史的餘溫與人心對信仰的堅定,它具現著基督教早期在此地的歷史地位。

當天馬賽的風真的很大,繼續走往聖母守護教堂(Notre-Dame de la Garde) 約30分鐘的路程,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風。這個港城最醒目的天際線靈魂標記,高聳於市區南邊的山丘上;於是在往上走的路徑和階梯上,感覺人好像要被風給吹走般,舉步也艱難,朝聖之路必經考驗吧。登上教堂平台,就可以360 度無死角俯瞰馬賽舊港、蔚藍海岸與附近小島。此時才意識到馬賽是一座被風與陽光共同塑造的城市,而聖母教堂則是馬賽人心靈的支柱。這座拜占庭式的教堂頂部正在維修,卻也不減她在藍天下巍峨傲然挺立之姿。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Eze小城與Monaco

走訪中世紀的城堡小鎮,總讓人讚嘆古人建城的能力與智慧,尤其是在高聳的山巔上。距離尼斯車程約30分鐘的Eze,是前往摩納哥(Monaco)這個全世界第二小的國家必經之地,海拔429公尺,可俯瞰整個地中海。這個宛如童話般的小山城,村莊維護得極好,石頭鋪就的蜿蜒小巷如迷宮一般,讓人遊走在古老拱門與石屋間,思緒也在石板路的回音中穿越百年。據記載德國哲學家尼采曾定期不遲辛勞地跋涉上山來到此地,許多偉大的著作的思維也凝聚成形於此地呢。


摩納哥因為美麗的影星Grace Kelly成為王妃而更為世人矚目,來到此地感懷這位王妃的殞落,也認識一下這個面積約2.02平方公里,地中海邊上的最安全也是最的小國家,它靜靜地矗立在懸崖上俯瞰整個港灣,訴說著皇室的低調與歷史的厚重。雖然以奢華和高生活質量量著稱,摩納哥皇宮外觀卻甚為樸實。而代表著奢華與極限的著名賭場Monte-Carlo和F1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聞名遐邇,不但是此地的文化特色,更是許多電影拍攝的地點和題材。想像著賽車呼嘯而過街頭的驚險盛況,身旁則是名流雲集....,那必然是只屬於摩納哥的華麗與緊張並存的魅力。

蔚藍海岸的明珠 - 尼斯

位於地中海沿岸、阿爾卑斯山腳下,著名的蔚藍海岸上耀眼的明珠--尼斯(Nice),因為一年有300天的陽光,屬於地中海型氣候,讓它成為歐洲人眼中四季皆宜也是最有魅力的渡假勝地之一。綿延7公里長的鵝卵石海灘,從尼斯機場到老港(Port Lympia),尤其是“英國人散步大道”(Promenade des Anglais)這段岸邊路徑,如同尼斯的象徵,一邊依傍著清澈的藍色海岸,另一邊是典雅的建築。在微風中搖曳的棕櫚樹溫馨地迎接著來訪的人們,岸邊還體貼地擺著許多的椅子,讓人們可以靜坐沈思,或欣賞水邊景緻和落日霞光。此地真是散步、慢跑、騎車的好地點呢。久仰了,尼斯,我們終於來訪。


來到任何城市都要到舊城區去走走認識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因為那裡藏著一座城市最原初的靈魂與故事。走在尼斯的舊城區(Vieux Nice)狹窄、蜿蜒的石板路小巷,看到的建築物多為橘紅、金黃等溫暖色調,配上綠色百葉窗,有著濃濃的義大利南部風味;還有傳統市集、美食小店與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流露著居民生活的日常氣息。舊城背後就是城堡山(Colline du Château),是一個絕佳的觀景點,可登高望遠,整個舊城如同一幅畫,靜靜展開至碧藍的地中海。而一街之隔的馬塞納廣場(Place Masséna)現代建築林立,則躍現著繁華、時尚的城市活力。


傍晚我們從飯店走到港邊餐廳晚餐,來回約一個小時,正好認識一下這個城市。海港邊許多小船和遊艇在傍晚的光暈下,泛著金光,顯得悠閒安靜。我們在餐廳戶外座位晚餐,欣賞港邊船艇和日落,微風輕拂很是愜意。尼斯這個城市給人的印象是難得地乾淨,沒有遊民,讓人覺得舒適安全。這是一座能讓人放慢腳步、用心體會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