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日本國寶 - 丹頂鶴

北海道的旅程接近尾聲之際,我們在陰雨中來到釧路地區,首先便去丹頂鶴自然公園參觀。丹頂鶴是日本的國寶鳥,不僅象徵著吉祥與長壽,也被視為夫妻和睦的表徵。釧路溼地是日本丹頂鶴的主要棲息地,在溼地的各個地方都有機會看到它們的身影。園區裡則常年飼養著約20餘隻丹頂鶴,作為保育、繁殖與相關的研究。

丹頂鶴全身羽毛以白色為主,僅頸部與翅尖為黑色,加上頸背的黑色和頭頂的一點紅,真是造物主的絕妙創作。牠步履從容,姿態昂揚而優雅。在雪白的冬季裡展翅飛翔,黑白相襯的羽衣展現出的各種美妙身影,早已經成為許多攝影作品的經典畫面。有機會親眼目睹這稀有的國寶鳥,無疑為旅程添增了驚喜與光彩。

當然,北海道的溫泉幾乎每日都可以盡情享用,當地的海鮮佳餚、傳統日本料理、拉麵、小樽北菓樓的點心、「西北之丘展望公園」旁邊非常好吃的玉米、鄂霍次克流冰館的海鹽冰淇淋、摩周湖的藍色冰淇淋、六花亭的點心等等,皆是旅途中難以忘懷的美味記憶。這趟電影與文學之旅,不僅飽覽了北海道的自然風光與其藴育出的人文之美,也留下了滿滿的感動與啟發。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湖光山色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火山之國,狹長的島嶼上有111座活火山,也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火山為日本帶來了著名的溫泉及周邊魅力無限的自然景觀。摩周湖是位於摩周火山頂部的湖,曾經是世界上透明度最高的火山口湖。因為沒有活水進出,水質清澈湖面澄藍如鏡。據說它終年被霧氣籠罩如同戴著神秘的面紗,所以也有"山神的湖"之稱。我們很幸運,當天陽光普照,摩周湖展開著笑顏歡迎我們的造訪。面對令人屏息的美景時,總覺得攝影鏡頭無法完整地捕捉住我們眼睛看到的自然神采,那麼就借照片記取部分的精彩吧。


摩周湖附近30分鐘車程外的硫磺山,是一個海拔512公尺的活火山,山體仍在活動,山坡上可以看見大量白色硫磺沉積物,許多的裂縫間仍不斷地噴出硫磺煙霧與蒸氣,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硫磺味,印證著此地火山不滅的活動。那荒涼的山景,好像是外星世界般,是這趟旅程中所見截然不同的獨特地貌。


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的阿寒湖,也是火山口湖,以盛產"毬藻"聞名。被指定爲天然紀念物的毬藻是一種淡水生的綠藻,外形呈圓球狀,非常特別。當天我們再度乘坐遊覽船遊覽湖邊風光、湖中小島,將沿途變換的山色水景盡收眼底。


我們在登船處對面小巷裡看到了電影《非誠勿擾》的一個場景,就是“四姊妹居酒屋”。當時食堂沒有營業,無法進入看看或體驗,真是可惜。屋外至今還張貼著電影海報,讓人回想著片中的情節,也可見這部電影留下的遺韻,讓此地成為了電影粉絲們朝聖與打卡的景點,而我們也不例外。

知床半島 - 大地的盡頭

北海道東北部突出於鄂霍次克海的知床半島北端是日本僅存最原始、最野性的一片山林,面積有386平方公里,因為人跡罕至而擁有著未被破壞的天然美景。1964年被指定爲知床國立公園,2005 年被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知床”在當地原住民愛努族的語言中意為「大地的盡頭」。這個偏遠、壯觀而神秘的原始寶地,有著「日本最後的秘境」之稱。

這個秘境是無法企及的,於是我們搭乘遊覽船沿著知床半島緩緩前行,眺望著雄偉的高山、蔥綠的森林,以及如同隱秘在仙境裡的瀑布。當時海風微雨拂面,海鳥低翔,陽光照映在海面上閃爍著的光芒,都彷彿在低吟著此地千百年的故事。


知床國立公園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也居住著許多有攻擊性的棕熊。為了保護人們也保護棕熊,開放通行的地方是視情況而定的。於是,在抵達著名的景點--知床五湖途中,導遊就不斷地查詢是否有開放。很慶幸地,一湖是開放的。


知床五湖是被原始森林知床連山環繞的夢幻湖泊,有全長3公里的地面步道可以遊走大小五個湖泊。當天僅開放一湖,我們仍然很開心地走上800公尺長的高架木棧步道,大家還說如果走一趟不過癮,那就多走幾趟吧。這個木棧道在2010年完成啟用,就是為了讓遊客們得以避開可能隨時出現的棕熊,安心地欣賞沿途壯麗的山水美景。一湖的湖面映著秀麗的山影,寧靜無華,讓我們得以窺探到這片難得的淨土。

稍後幾天我們從新聞上陸續得知,附近是有登山者失蹤而後發現是被棕熊攻擊至死,真是不可不慎重。然而這裡是棕熊的原生地,我們才是外來者,應該尊重牠們,自己小心並與之保持距離吧。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自然與人文的浪漫邂垢

北海道大雪山國立公園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國立公園,除了十勝岳連山外,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便是因火山熔岩侵蝕後形成的雄偉峽谷"層雲峽"。我們走訪了鑲崁在山壁上水流涓細,秀麗的流星瀑布和銀河瀑布--又被稱為夫妻瀑布。隨後搭乘黑岳空中纜車來到海拔1,300 公尺高的展望台,眼前的視野豁然開朗,不僅可以俯瞰層雲峽美麗的峽谷,更能遠眺壯麗的大雪山群峰。我們在和煦的陽光下悠然地健行了一段路,覺得心曠神怡。


接著我們驅車兩個小時到北海道東邊的網走,尋訪有著七棵落葉松樹的「童話之丘」,因為這個景點與黑澤明的電影《夢》(1990)的場景有些關聯。在大太陽下,我們還真費了一番功夫才得以走到鄰近廣闊農田的地方拍照。《夢》這部電影涵蓋了八個寓言式的夢境,探討著人與自然的神秘關係、生命的脆弱、戰爭的陰影和罪惡、自然帶給藝術的啟發、人類科技與自然的衝突、核戰帶來的死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嚮往等等,每個故事都充滿了哲思、批判或啟示。「童話之丘」的七棵樹靜靜矗立在開闊的田野中,不論春夏秋冬,彷彿是大自然的守護者,也是自然生命循環不滅的表徵,與《夢》這部電影的理念正相呼應。


在網走北方的"能取岬"是伸入鄂霍次克海的一處岬角,岸邊黑白色的燈塔挺立在天地之間,湛藍的大海與遼闊草原相陪襯,寧靜清寂的氛圍成為了電影《非誠勿擾》(2008)的場景之一。這部輕鬆浪漫的電影講述著一位個性幽默的中年單身男子,在網路上刊登徵婚啟事,過程中遇到各式各樣的奇怪對象,鬧出許多笑話。直到遇到爲愛情受傷的空姐,兩人陰錯陽差地開始了一段不解之緣,最後終於在"真誠"的相處下成為彼此的最佳歸宿。能取岬浪漫又帶點孤寂的氛圍,正好符合劇中人物當時在愛情與人生中的徬徨,以及兩人關係的微妙狀態。男女主角依坐在草原欄杆上交談的畫面,也讓我們認真地複製再現存檔在照片裡,為這次的造訪添增了難得的趣味。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大自然的絕妙風采

夏天的北海道是想像不到的幽美壯麗,由旭川往南走到美瑛的“白金青池”,如同發現了一片美麗夢幻般的仙境。這個由溫泉水匯集而成的池水,因地下溶出的礦物質折射陽光而呈現出藍寶石般的清澈色澤,池水映照著天上多變的白雲以及水中站立的白樺枯樹幹,超現實的美感讓人癡心凝望不捨離去。環繞池邊還有著綠蔭步道,當日微風徐佛,處處是輕鬆遊走拍照的美景。因而此地入選「北海道讓人感動的100個瞬間」,絕非虛名。

導遊Tzu Tzu拍攝
位於緩緩起伏的丘陵上的“四季彩之丘”,廣闊的面積達15公頃,數十種花卉裝飾出了色彩繽紛壯麗的”花毯“。仲夏裡溫煦的空氣中,紫色薰衣草、艷紅罌粟、金黃向日葵等等,交織出了亮麗的畫面。讓每一張照片都框住了陽光下百花盛開精神奕奕的燦爛笑容。


北海道中部地區最顯著的十勝岳連山,是一系列火山構成的山脈,在富良野、美瑛一帶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高低起伏延綿數十公里的壯麗山巒,似乎環抱著我們走過的許多景點。「西北之丘展望公園」位於丘陵地的高處,具有360度無遮攔的視野,是一覽美瑛著名的拼布之路、附近開闊的田園,以及遠方的十勝岳連山最佳的地點。展望台的外觀是現代化的四方形椎體,簡潔挺拔而沉穩,與大自然的柔美形成對比,但也帶出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北海道之旅 - 文學與電影的啟發

經由旅遊加深對文學與電影的體認,是這趟行程的目的。以長篇著作《冰點》奠立了文學地位的三浦綾子,出生於北海道旭川,根據該小說拍攝的同名電影,都是我們旅行前的功課。來到旭川,首先就是參觀「三浦綾子紀念文學館」。三浦綾子自少體弱多病,曾長期臥床多年,1964年以《冰點》獲獎震撼文壇,繼而成為職業作家。她在這本小說中以基督教思維為底蘊,深刻探討著「原罪」「愛」「寬恕」「救贖」等議題;由一對夫妻關係開始,細緻地描寫著人性中猜忌、報復,以及善與惡的矛盾和掙扎,並由此探視救贖的可能性。故事以北海道的嚴冬冰雪為背景,映照出了人心的孤寂,壓抑與冷漠,也揭示出了罪惡的陰影,終至柔弱又堅強的養女因為莫須有的“原罪”對人世絕望,心也如同陷入冰點之中而自殺。「那是一種無法承受的“重”」吧。


離開那沈重的故事後,我們到旭川動物園遊走放鬆心情,觀賞了可愛的企鵝、戲水中的北極熊、憨厚的貓頭鷹、調皮的猴子等等,午餐後再往南走經過富田農場美麗多彩的花田後,約兩個小時車程才抵達會員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鐵道員》的取景地「幌舞站」。


《鐵道員》由高倉健主演,講述著資深鐵道員盡忠職守,恪守規範與崗位,一生守護偏遠而且逐漸凋零的車站直至線路廢止。這位鐵道員展現著日本的傳統職人精神,令人感佩,卻也因工作錯過了女兒出生、早逝與妻子的病故,對妻女的虧欠讓他的生命中充滿了無法言說的失落和遺憾。晚年,如幻象再現般地與妻子和三個年齡層的女兒“相遇”。為在冰凍雪地中蒼涼、壓抑的鐵道員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高倉健的內斂融入,讓這部電影感人至深。我們不遠千里來訪,走入那小小的車站,站在階梯邊鐵軌旁火車廂裡,想像著冰雪天地中的孤獨人影......;也真不虛此行。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北海道之旅 - 小樽與電影《情書》

日本電影《情書》(1995)是電影社會員們票選最喜愛的電影之一,因為這部電影的場景大部分是在小樽拍攝,也因此觸發了這次北海道之旅的規劃。在 1865 年成為「開港場」的小樽,因為漁業與商業貿易興盛,成為北海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許多銀行也在此設立分行,因而有了「北方的華爾街」之稱。而在1914 年開鑿完成的 小樽運河與倉庫群,則成為了今日懷舊浪漫的觀光勝地。

一大早團體出發前,碧雲就帶領我們幾位成員到旅館附近小走一圈,順便踩點幾處電影《情書》的經典場景--包括郵局以及兩位女主角錯身而過的車道。之後全團到「舊日本郵船小樽支店」參觀,這棟有百年歷史的壯麗石造建築,在片中化身為小樽圖書館,是女藤井樹找尋男藤井樹過去記憶的重要場景,現在成為了一座博物館。途中,我們也特別繞道前往已廢校的手宮中學校,即少年藤井樹在學校操場上奔跑的取景地。雖然在大太陽下走上山坡花了點力氣,但是找到後大家都好開心,如同又完成了一項有意義的使命。

舊日本郵船小樽支店

小樽天狗山是電影中冬季纜車與雪景的場面。站在山頂展望台可以俯瞰整個小樽港。亮麗的夏陽中,藍天白雲讓人視野高闊。然而轉念想像著冬季裡白雪皚皚覆蓋著擴闊大地的冰冷迷離景象時,電影裡淡淡的懷舊情感與追憶思圍就彷彿從虛空中蔓延而來。


當然電影裡還有許多街頭場景,如石造倉庫旁靜謐的小路、積雪覆蓋的住宅區等都是在小樽市內。小樽運河也是女主角在尋找已故未婚夫過往足跡時的場景之一。回想起二十年前冬季來到此地,對寒冬裡小樽運河的冷冽雪景與煤氣燈柱靜靜站立的印象深刻,於是也可聯想女主角置身白茫茫雪地裡的寂寞感與對故人深切的思念。今日小樽運河溫暖的仲夏夜裡,璀璨的燈光輝映在河水上,如同流星點點串串,粼粼的波光也如此地撩起人無邊的思緒。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北海道之旅 - 紅磚建築與歷史風華

在北海道大學附近的北海道廳舊日本廳舍,曾是北海道開拓時期的政治中心,建於1888年宏偉的紅磚廳舍,被譽為札幌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內部保留並展示著許多與北海道開拓和行政歷史相關的珍貴資料與文物。這棟充滿歷史遺韻的紅磚建築,空間設計展現著厚實木樑、木質窗框和門扉,還有木質樓板等,都取材自當地森林資源,讓整體內部空間顯得溫潤柔和沈靜。也讓我聯想到日本人在台灣日治時期(1919年)所興建的台灣總督府,即今日台灣總統府的紅磚建築,同樣地以紅磚造型展現著權力的中心與當時代的建築特色。


北海道大學的首任校長是美國籍的克拉克博士(William Smith Clark, 1826–1886),他應聘來日本協助創辦札幌農學校,也就是北海道大學的前身,為學校奠立了良好的基礎,也對而後發展影響深遠。他鼓勵學生的名言: Boys, be ambious! 廣為人知,也成為了北海道大校的校訓之一。北大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是校園內枝葉繁茂的銀杏大道,全長約380公尺,盛夏艷陽裡漫步其間消暑又舒暢;相信在秋天滿樹金黃時必然更是打卡的景點。另外還有第一農場旁的白楊樹林蔭大道,兩排高聳筆直的樹木,鋪蓋成一片壯麗的綠色長廊。這兩條路徑都讓人讚嘆著它們在無聲的歲月流轉中成就的美好。

札幌市最熱鬧且歷史最悠久的商店街之一,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狸小路也是必訪的景點,全長約1公里,分為 1丁目到7丁目七個區段。導遊說”狸“這種動物可以為商家帶來財運,所以在商店街的許多角落都可以看到狸貓造型的大小雕像,而遊客們摸摸狸的雕像就可以帶來好運呢。在此踩街逛店感受著常民生活的點滴與物質的富足,似乎時間也暫緩在歷史的氛圍裡。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北海道之旅 - 札幌

日本北海道在人們心中,多半是大雪覆蓋、冷冽靜謐之地。二十年前,曾在隆冬造訪,對那片白茫茫、潔靜冷峻的天地,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那麼,盛夏時節的北海道,又會展現出怎樣的景致呢?今年暑假,在會長 Henry 的號召下,由碧雲精心規劃行程,矽谷電影與文學俱樂部於 8 月 10 日至 20 日展開了「北海道電影與文學之旅」。十六位成員(包括我與 Daddy)一同踏上旅途,不僅為體驗夏日北海道的溫暖與明媚,更為尋訪與這片土地相關的電影與文學的足跡。

在啟程前六個月,會員們即開始觀看或閱讀約十部和北海道有關的電影或書籍,並且每個月討論兩部電影,作為旅程的前置功課。如此好像回到學生時代一起作作業,再一起去畢業旅行般。第一天中午抵達札幌,便前往位於市中心的北海道大學植物園參觀;這座建於1886年龐大而且古老的植物園裡約有4000多種植栽,高大的樹木參天,林蔭步道微風徐徐,遊走其中無比舒暢,讓長途飛行的疲憊也稍減了。

植物園裡的自然史博物館保存著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包括我們觀看的電影《南極物語》中作為雪橇犬的太郎與次郎的標本。這部電影是有關1956年日本派出的「南極觀測隊」,在撤退時有十五隻雪橇犬被滯留在南極,只有太郎與次郎在一年後奇蹟般的生存下來也回到北海道的故事。這對兄弟犬在極地嚴酷的環境中掙扎求生,象徵著堅強的生命力,牠們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這部電影的拍攝非常真實感人,在那個年代誠屬不易。

接著我們前往位於中島公園附近的「渡邊淳一文學館」。這座於1998年設立的文學館,由日本知名建築家安藤忠雄設計,以簡潔純淨的現代建築語彙呈現,建築物不大卻格外洗練。我們行前觀看了1997年根據渡邊淳一極具爭議性的婚外情小說《失樂園》拍攝的電影。該電影挑戰著日本傳統社會對婚姻與忠誠的道德框架,終至男女主角的殉情。影片拍得細膩、唯美而直白,呈現出這種激情與絕望交織的愛情,必然地走向宿命式悲劇。離開「渡邊淳一文學館」,漫步於綠意盎然的中島公園散策,走過映照著雲影和高樓大廈的菖蒲水池、音樂廳,覺得這個城市中的清幽綠地真是都會民眾們紓解壓力與心情的好地方。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是法國最宏偉的宮殿之一,也是歐洲宮廷建築與絢麗絕倫的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位於巴黎西南邊車程約20公里處。凡爾賽宮最早在1623年由路易十三始建為狩獵行宮,到了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擴建和裝修,並且遷都於此成為了王權的中心,象徵「君權神授」,建立起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宮廷與政治核心。


凡爾賽宮外觀建築宏偉壯麗,內部裝飾則極盡奢華,尤其是最著名的鏡廳(Galerie des Glaces),長73公尺,一側是窗,一側是357面鏡子,在光線折射中交織出了金碧輝煌無比華麗的大廳。還有無數的皇室套房等等,都是對王室的歌頌與權力的展演。


凡爾賽宮的龐大花園佔地約800公頃,同樣地令人驚嘆;規劃對稱的草坪、精緻的花壇、許多的雕像、壯觀的噴泉和水池、如同迷宮般修剪整齊且排排站立的高大植物,還有大運河(Grand Canal)橫貫其間。

遊走在花園裡或凡爾賽宮內,都會深刻體悟到因為王室的奢華與炫耀,必然役使數以萬計的人民,在物質空間和大自然空間中致力雕造,才能達到如此宏偉的境界。畢竟,藝術在那個時代都是為王室貴族服務,倒也留下了無數文化資產。

最近正好看了馬克吐溫的歐洲遊記“The Innocents Abroad” (1869),其中紀錄了他造訪巴黎和參觀凡爾賽宮的感想。馬克吐溫以一貫幽默諷刺的筆調,帶著美國民主思想的視角,面對象徵極權的凡爾賽宮時,雖驚嘆其華美不似存在人間,卻也毫不掩飾對其過度奢華與虛榮的批評。凡爾賽宮彷彿一面歷史的鏡子,讓人讚嘆也讓人省思。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莫內的故居與花園

印象派大師莫內(Oscar-Claude Monet)擅長光和影的表現技法,長期探索並實驗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於是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他在1883年移居位於巴黎西北邊75公里外的Giverny,直至1926年過世。莫內在此地親手規劃的宅邸與兩座花園,成為了他無數畫作(例如:睡蓮系列)的靈感來源。此地在1980 年對公眾開放,慕名而來的遊客當然絡繹不絕。



Giverny這個小鎮因為樸實美麗的景緻,吸引了莫內以及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光與自然的的畫家,在此地熱情地創作與交流,形成了藝術家聚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今日的Giverny仍然保留著溫馨的藝術氛圍,午後的暖陽照映著小城內各色花卉植物,正如同印象派畫面的光彩和餘韻。


莫內花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當時親手挑選、種植的,包括睡蓮、垂柳、鳶尾等等,甚至日本橋、流水造景都是莫內親手規劃的。莫內不僅僅在畫布上作畫,捕捉物像在光線中的變化和季節的流變,留下了無數經典的作品。在Giverny,他彷彿也在土地上作畫,於是他的花園就成為藝術與花卉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The Water Lilies at Musée de l'Orangerie 

法國的鄉間景緻

法國北部,從海邊小城Honfleur的港口,到Giverny的睡蓮池塘之間的路程,有蜿蜒的小路穿越林間與綠丘,鄉間純樸的詩意在微風中流溢。車窗外的風景沿途逐漸展開,如同一幅幅柔美的油畫——藍天白雲下的牛群閒適徜徉在草地上、金黃麥浪隨風起伏。隨著車行流動的畫面上,有著生活的溫度與節奏,靜謐平和的景色就如同一首舒心的田園詩篇。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漂浮在潮汐之間的城堡

法國最夢幻、最具傳奇色彩的地標 -- 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是位於法國諾曼第附近的一座潮汐島,由聳立的花崗岩構成,小島呈圓錐形,山頂上有著名的修道院,山腳下的小鎮也保存多數哥德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築物與要塞遺跡,1979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Wiki)


這座被信仰雕刻而成的岩石小島海拔僅有88公尺,周圍是大片的沙岸,漲潮時四面會被海水包圍,退潮時則可步行抵達,形同一座漂浮在潮汐之間的孤島;最高潮與最低潮的海平面落差高達15公尺,還好現在已經建有一條道路可以隨時通行。山頂上的修道院建始於公元 8 世紀,因戰爭或政局的動盪,在11–16 世紀之間經歷了多次增建、改建,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樣貌。自古以來這座「信仰的堡壘」就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也是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今日已經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聖米歇爾山憑海臨風、孤傲矗立的經典形象,在千年的歲月中歷盡滄桑;蜿蜒的石板坡道、中世紀風格的街道城牆,都彷彿在述說著漫長時間中的世事流變。然而它靜立在天地之間,卻如夢似幻,彷彿不屬於凡間。

傍晚時分的聖米歇爾山,在藍色的天幕下顯得壯麗,在清晨霧靄中則蒙上了一層聖潔面紗,風姿各具神采,總是靜靜守望著凡塵與永恆的交界。

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宗教永恆的神采

天主教曾經是歐洲社會的核心力量,除了信仰是人民生活的根本之外,教堂更是歷史、權力、教育與社會秩序的表徵,因此走到任何大小城鎮都會有座美麗的天主教堂。


位於巴黎西南約 80 公里處的Chartres市,宏偉的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hartres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與彩繪玻璃藝術的巔峰之作。它以豐富的雕刻群像、製作於 12–13世紀保存極為完整的彩繪玻璃,以及著名的「藍色玫瑰窗」和深厚的宗教意涵著稱;在1979 年被列入了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

教堂內部最令人讚嘆之處,是圍繞主祭壇的高大雕刻牆壁“Choir Wall”;這座雕刻牆有六公尺高100公尺長。製作於十六至十八世紀的石雕浮雕群,細緻地描繪出40個有關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基督生平的場景,每一幕都栩栩如生。整座教堂的浮雕群像細節之豐富細緻,如同精美的「石頭雕成的聖經」(Bible in stone),展現著信仰所蘊藏的張力與尊嚴以及宗教的榮光。

Cathédrale Saint-Gatien de Tours
從Chartres市往南行約兩個小時車程即可抵達Loire valley最主要的小城Tours。這座城市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的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成為朝聖之路重要驛站,至今城中仍可見部分古羅馬城牆遺址,低調地見證著兩千年的歲月流轉。此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莫過於Cathédrale Saint-Gatien de Tours,這座氣勢恢宏的哥德式教堂,興建於1170–1547長達 4 個世紀,建築風格融合早期與晚期哥德元素,外觀挺拔華麗,傲然展現著它的歷史地位與藝術成就。
除了幾座教堂外,老城區也充滿中世紀的氛圍。傍晚時分散步到河畔,許多餐廳裡有很多年輕人熱鬧歡聚,才發覺這裡的老靈魂也有活力青春的氣息。這個美麗的城鎮,是前往鄰近壯觀的古堡群參觀,或到其他地區遊玩前停駐的好地點。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藝術與文化薈萃之地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巴黎,蒙馬特(Montmartre)是許多窮困卻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生活與創作之地,例如:畢卡索、達利、雷諾瓦、梵谷等。尤其羅特列克是蒙馬特夜生活的最佳記錄者,他常畫蒙馬特的歌舞廳如:紅磨坊(Moulin Rouge),對象多是舞者、女伶或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作品寫實而深刻,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宣傳海報,讓蒙馬特與紅磨坊都成為了巴黎的觀光景點之一。

蒙馬特位於巴黎北邊的一座小山丘上,著名的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位於山頂,白色的羅馬-拜占庭式建築,從巴黎各處都清晰可見。此地當然視野遼闊可俯瞰整個巴黎。我們特別在傍晚搭Uber到此,與聖心堂前無數遊客一同在階梯上,享受清涼的晚風與無敵的城市景觀。

參觀聖心堂後,在附近的餐廳 Le Poulbot享用了道地的法國菜,然後繼續遊逛充滿藝術氣息的街區巷弄,再走一段很長的階梯下山到著名的紅磨坊。紅磨坊是康康舞的發源地,是低俗與高尚、娛樂與藝術並存的象徵;今日的票價昂貴而且還一票難求呢。


巴黎另外一個充滿文化、藝術和學術氣息的就是位於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這裡有索邦大學、先賢祠 (Panthéon)、盧森堡公園、圖書館、書店等。還有20世紀法國知識分子與文學名流交流的聚集地:Les Deux Magots Café、Café de Flore以及最古老的咖啡館Le Procope(創立於1686年)。


我們有一個下午悠然地穿梭在拉丁區的街巷與公園,在Café de Flore享用簡單的午餐,晚餐在Le Procope體驗經典法國菜,感受巴黎的文化和詩意流動的節奏。夜色低垂後,趕到現代而宏偉的 Opéra Bastille觀賞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三聯劇《Il Trittico》,三部劇風格各異,從悲劇到喜劇再到宗教的救贖。普契尼以音符織出了豐厚的情感,優美的音樂帶出感人的劇情,讓觀眾在音樂與戲劇的交織中深深沉醉。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西堤島上的殿堂

塞納河在巴黎市中心分出兩個小島,其中面積最大、靠近河流源頭的便是"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也是法蘭西歷史與宗教的核心(Wiki)。島上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和巴黎古監獄/王室司法宮(La Conciergerie)。

聖母院是歐洲哥德式建築的典範,自12世紀開始興建,歷經近兩個世紀才竣工。2019 年大火後關閉,2024年12月才重新開放。門票雖然免費但是必須三天前預約,當然一票難求!我們能親身在戶外觀賞美麗經典的建築,也感安慰了。這棟宏偉的建築在傍晚的薄光下,更顯神聖空靈,千年歷史的餘韻迴盪在空間中。

Sainte-Chapelle
旁邊的聖禮拜堂興建於13世紀,專為安置《基督受難聖物》而建,也是王室的祈禱室。這個光的殿堂,以 15 扇巨大垂直的彩窗,1,113 幅彩繪玻璃畫板講述著聖經的故事,整座建築看似懸浮於石柱與光彩之間。走進聖禮拜堂,高聳的哥德式建築拱頂下,彩繪玻璃牆面色彩繽紛,如同光的交響樂,讓人們沈浸在歷史的詩篇和信仰之美的氛圍裡。







Salle des Gens d’Armes, La Conciergerie
巴黎古監獄是巴黎司法宮的一部份,曾是法國中世紀王室的皇宮與最高法院所在地,14 世紀起逐漸改作監獄,法國大革命期間無數囚犯在此遭羈押,包括瑪麗皇后(Wiki)。跨入古監獄大廳,雄偉的拱頂和寬闊的廳堂,讓人仰首追憶王室的餘暉。往內一路深入,黑暗石廊樓層擁擠狹小,陰暗的牢房仿佛迴盪著絕望的呢喃與悲泣,述說著那段歷史的動盪與權力的拉鋸。那個晦暗的年代已經被掩埋在時間的縫隙裡,而建築則成為了歷史的見證。

位於西堤島尖端的 Square du Vert-Galant,是一處面向塞納河的迷你公園,可遠眺最古老的“新橋”(Pont Neuf)。傍晚時分涼風佛面,許多年輕人坐在岸邊樹下聚會聊天,欣賞河面暮色,好不愜意。我們也走到公園的最前端,得以無遮蔽的視野,看著夕陽下晃著金芒的河水,以及在波光中搖曳的橋影。這裡是繁華都市中難得的靜謐角落。

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凱旋門 - 奧塞美術館

巴黎的美來自完善的城市規劃與建築風格,從19世紀巴黎改造後,整齊劃一的石砌建築,筆直的大道、圓形廣場與放射狀街網,營造出了一種既開闊又親切的城市節奏。在巴黎,享受生活處處都是藝術,不需要刻意尋找目的地,因為每一個轉角都值得駐足停留,這種浪漫與美好洋溢在空氣中。

從旅館走過艾菲爾鐵塔到凱旋門約一個小時,沿途欣賞著晨光中艾菲爾鐵塔的各個角度,覺得這個鋼鐵巨人如此優雅挺立,真是巴黎這個城市的靈魂象徵。

我們繼續地走過耶拿橋(Pont d'Iéna)到塞納河右岸現代化的城區,經常不知不覺地走了岔路,遊逛到美麗的香榭麗舍大道。這裡寬大的林蔭大道兩旁精品店、咖啡館、糕點店、歷史建築林立,腳步如同踏在歷史與時尚之間,時間也似乎慢了下來。

香榭麗舍大道由協和廣場延伸至凱旋門,全長約1.9公里。我們一路朝著凱旋門的方向走,看著這座象徵著法國軍事榮耀與國家精神的雄偉的建築逐漸地接近,耳邊彷彿迴盪起了法國國歌“馬賽進行曲”。我們跟隨著遊客們的行徑,趁著車流在紅燈停歇時,走到香榭麗舍大道中央隔島,將凱旋門的宏偉全景定格於記憶中。隨後當然也登上凱旋門頂端,放眼望去,以此為中心放射狀延展出去的12條大道,就如同巴黎的動脈,輕聲呢喃著城市的歷史與變遷。

中午在Midi 12 Champs-Elysées享用了美味的 crepe 和 galette後,繼續走路到協和廣場,再過橋到塞納河左岸的奧塞美術館。它的前身是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所建的奧賽火車站,1998年改建為美術館,館藏品範圍約1848–1914年間,成為印象派與20世紀現代藝術收藏的殿堂。


走入那保留火車站鐘樓的寬闊大廳,光線自拱形玻璃屋頂灑下,柔和地映照在大廳的雕塑上。兩側綿延的畫廊長廊,每一間展覽室都收藏著一位大師的靈魂,莫內的水景在光影中蕩漾、雷諾瓦的人物在午後光影的流動與色彩的閃耀中,充滿歡悅。德加的芭蕾女孩、塞尚的現代主義風景、梵谷扭曲的茅草屋旋渦般的線條、高更的大溪地異國情懷和色彩等等,都讓人深深感動。展場人潮川流不息,興奮之情如入寶山,卻也因此人人都無法靜心好好觀賞。這是所有著名博物館美術館不可避免的現象吧。

Monet
Renoir
Cézanne
Van Gogh
Gau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