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列車掛在丟丟鐺森林 |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宜蘭 - 幾米公園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花蓮的天空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遼闊的台東海岸
台灣花東地區壯麗的大自然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是台灣難得的淨土寶地。嚴長壽先生創辦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在過去十一年來,致力於花東地區的永續發展、人才培育、提昇觀光品質以及藝術文化的發展,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花東的美好。於是許多人退休後搬到了台東,以享受它的清靜、開闊、讓人讚嘆的山巒雲靄與海邊美景。
走台11線公路沿著海邊往北走約20分鐘車程便到了加路蘭海岸遊憩區,加路蘭是東河鄉的阿美族部落。雖然當天沒有亮麗的蔚藍天空,但是規劃完善的廣大海邊公園美景依舊,還有許多融入山海氛圍的裝置藝術作品相得益彰,處處是拍照留影的好景點。
再往北開車15分鐘抵達都蘭的小秘境"海角咖啡"休息,可以品嚐咖啡點心和看海,體會純粹的海風情調。繼續30分鐘車程的都歷遊客中心,地勢背山面海視野開闊,還有寬敞的草坪展陳著大地藝術節的作品,時雨時晴的天氣也掩蓋不住海邊景緻被淘洗後的清秀娟美,盡顯台東海岸的迷人風華。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高雄 - 動漫與浪漫
南臺灣的主要大城市高雄也是著名的港都,繁忙的港口碼頭有著許多倉庫,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的「駁二倉庫」建於1973年,而後為歷史塵封年久失修閒置多年。這個被棄置的龐大場域,在熱心的藝文界人士推動下,於2001年成立了「駁二藝術發展協會」,繼而在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資源下,「駁二藝術特區」成為了高雄市社區總體營造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經營後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展演活動,例如:高雄設計節、鋼雕藝術節、貨櫃藝術節、音樂演唱會等等,以「前衛、實驗、創新」為理念來打造國際藝術平台,豐沛的活力讓此地成為了台灣南部人文藝術的重要基地。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台中 - 百年鐵道「綠空計畫」
城市的地景攸關城市的記憶,城市的地景卻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遷。為了縫合城市在地文化記憶與地景風貌,世界各國都在"都市更新"中致力著保留歷史,以及結合傳統和創新,例如:歷史建築轉變為圖書館、博物館、文創園區等等。台中的"百年鐵道"變身再造的「綠空計畫」(Taiwan Connection 1908),則是另一種範例。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淡水暮色
回想四十年前讀書時代的淡水是那麼地純樸無華,對照今日的淡水,因為捷運的便利帶來的蓬勃商機和發展,週末午後的「淡水金色水岸」可說是人山人海熱鬧極了,除了大家都戴口罩外,毫無疫情的影響。老街、小吃、童玩、藝品店等依舊又更勝往昔。沿著建設完善的開闊水岸廣場一路往前走逛,懷想著昔日的淡水風情…。遠眺濃濃雲層下的觀音山,依然沈靜祥和,絲毫不受時空與人世變遷的干擾,如佛的禪定。
![]() |
紅毛城領事官邸 |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華山1914文創園區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等待
以前會等待孩子下課,下班時等待先生來接,跟朋友聚會等待對方到達…。在等待中我感受到溫暖的親情和友情。
然而也有的等待讓人挫折焦慮。曾經風靡美國NBA籃壇的林書豪,在追求夢想的漫長旅程當中,在充滿挑戰的人生波折低谷裡,經歷過艱難的等待,但是他仍然鼓勵自己「不要放棄」、「不要妥協」;真的非常不容易。
與文學有關的等待,最著名的應該是Samuel Beckett的作品《等待果陀》,那是一種無可奈何地等待,漫長而且毫無意義、最終徒勞無獲。
目前我們在防疫旅館中的等待,又是如何呢?已經過了十天了,這個"等待"曙光漸露,我們很快地就可以走入耀眼的陽光下,呼吸自然流通的空氣,自由地活動。這段隔離的時間如同坐監牢,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自由"的可貴,期待著!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返台之路
因為新冠疫情,讓回台灣之路變得遙遠而且折騰。已經三年多快要四年沒有回台灣,十一月一日終於搭上返台飛機。當然行前要訂好防疫旅館,出發前三天做PCR檢測,了解台灣目前的防疫規定等等,在飛機上全程戴口罩、隨時用消毒紙巾擦拭。抵達台灣桃園機場後,買手機SIM卡,登錄台灣衛生局的網站,填入境檢疫相關資料後,還要採檢唾液,全身消毒後才能搭上防疫計程車離開機場。進入防疫旅後得關15天不可踏出房門或外出。台灣當局對待入境民眾"如臨大敵",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隔離似乎是目前防疫的唯一手段,也沒有更好方法?
對照美國的疫情以及防疫措施,只能說美國是太"民主"以及"自由",除了積極鼓勵全民打疫苗和戴口罩外,沒有太多的限制。總而言之,新冠疫情已經讓全球民眾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產生了極大的改變,也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莫名的隔閡,大家都戴口罩也就對原本熟悉的面容漸感生疏。人與人之間就是要面對面的相處與互動,生活才會充滿活力呀。今天開始隔離的日子,與Daddy兩人共處一室,十五天不出門,是一個新體驗。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The Conservatory of Flowers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Hetch Hetchy Reservoir
要環繞水庫走的話就得先穿過一條石洞隧道。對照外面暑熱的溫度,進入隧道內頓覺陰涼,只約五分鐘即走出到水庫的另一邊。我們沿著水庫邊緣走了一段路,附近的山岩巨石依舊,但是遠方的Wapama Fall也是乾的,讓人感嘆大自然隨著季節天候的變化,非渺小的人類所能左右。也要讚嘆人工技術的偉大,為了生活上的便利,克服萬難填湖挖山造地。然而建設又常帶來破壞,也真是兩難吧。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優勝美地 - II
Yosemite Fall |
優勝美地 - I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teamLab: Continuity" at Asian Art Museum
在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中"數位科技"早已經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表現形式/語彙。虛擬與真實、身體與空間、記憶與想像、移動與變遷、異域與他鄉等等,都是當代藝術創作者們所要探究的議題。那麼如何讓觀眾能夠更全面性的去感知和體會當代藝術的理念和旨趣呢?身臨其境般的"沈浸式"(immersive)藝術體驗,便成為了老少咸宜的展覽方式,例如不久前所觀賞的"Immersive Van Gogh",即將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以數位科技的形式重新表述和再現。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對"雨水"的想念
加州缺水已成為常態,省水與節約能源也讓人們謹記在心。更讓我想到台灣夏天裡的雷陣雨,甚至颱風,如果能夠偶而來到加州該有多好。想念起在台灣的歲月裡,雨水在躁熱空氣裡漂洩的氛圍,想念起拿著雨傘頂著風雨奮力行走的滋味,還有褲子、鞋子、背包等濕透的狼狽感覺…。想念起那潮濕的巷弄街道的積水,車輛疾駛而過飛濺的水花,甚至被濺濕了衣裳時的驚駭與生氣。總之,想念與渴望"雨水"的味道呀!
常在網路上瀏覽與閱讀設計文化媒體"La Vie"的網站,它的數位內容以獨特視角觀看設計與文化的各種面向,蒐羅全球最新設計與創意,綜觀生活文化新趨勢,掌握美學潮流的脈動,提供了具有質感的豐富內容,讓讀者不必行萬里路即可免費觀賞與探索世界各國生活美學的多彩風貌。最近看到了一則"Water Shadow Curtain"的窗簾設計提案,是東京團隊tokeru的創意發想,讓人們在居家避疫的單調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猶如置身海底世界的如夢似幻的感覺。這個"水"的意象應該更為加州人所珍視,家中如果能夠安裝這種窗簾,必然暑氣盡消。
於是又想到金·凱利所唱的歌曲"Singing in the Rain",能夠在雨中歌唱多開心,因為雖然烏雲在天上,但是太陽在心中,內心就充滿了歡樂與愛。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American Tapestry Biennial 13
![]() |
Kathe Todd-Hooker, USA, "Nasty Ladies Unite! Do it before it’s too late |
![]() |
Mette Hansen, Denmark, "Yellow Mask" |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Mural by Diego Rivera at SFMOMA
著名的墨西哥壁畫家Diego Rivera(1886-1957)與舊金山以及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很有緣份,二十世紀初曾應邀數次來到此地創作。舊金山現代美術館也早在1935年便收藏了第一件Diego的繪畫"The Flower Carrier",目前陳列在二樓的常設展區,至今共收藏了這位藝術家76件繪畫、素描等作品。
![]() |
"Pan American Unity" |
1940年Diego應邀參加金門國際博覽會(Golden Gate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在助理協助下現場創作壁畫,費時六個月才完成作品"Pan American Unity"。這件畫在鋼架水泥面上的壁畫上下各五幅,併組構成了高度22英尺寬度74英尺的巨作。以舊金山灣為背景細緻地描繪出了北美洲和南美洲(涵蓋了印地安原住民、墨西哥人、愛斯基摩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藝術家、工匠、建築師和發明家們運用藝術和技術來形塑社會。豐富的色彩除了展現出傳統藝術的美好之外,也頌揚機械與科技的發明為社會帶來的進步和改變,當然還有戰爭帶來的破壞。
![]() |
"Pan American Unity" |